词语站>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东布特哈

东布特哈

清末政区名。全称“东路布特哈总管衙门”。康熙(1662—1722)中,清廷将分布嫩江流域之索伦(今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等渔猎民族编旗设佐,置布特哈总管衙门领之。光绪二十年(1894),裁并衙门三总管,改置副都统领其事。三十二年,又裁撤副都统,以嫩江为界,分置东、西两路布特哈,各设总管,分编8旗。总管下设佐领1,骁骑校1,统领本路旗属事宜。治所驻博尔多站(今黑龙江省讷河县)。宣统二年(1910),改置讷河厅,1913年改县。

猜你喜欢

  • 秋千

    朝鲜族妇女传统的娱乐游戏。流行于延边等地区。于木架或树上悬两绳,下拴横板即可。人在板上或站或坐,两手握绳,前后摆动,谓之荡秋千。秋千架一般高11米,上宽2米,下脚宽3.5米。朝鲜李朝洪锡谟《东国岁时记

  • 旧时茫蛮、苗等民族对其君长、酋长之称呼。亦称猛、莽。《蛮书》:“茫是其君之号”。《炎徼纪闻》:“苗人称其酋长曰茫”。《荆南苗俗记》:“茫,苗称酋长也”。现沧源佤族语言中仍称官为“茫”。

  • 撒里葛部

    契丹部族名。原名※奚族三营(氏族)之一,契丹开国前后被攻降,成为契丹著帐(皇族宫帐)奴隶,设夷离堇(军事首领)管辖。辽圣宗时(982—1031)释免奴隶,置为部,为圣宗34部之一。部民取得平民地位。改

  • 九部联军之战

    战役名。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九月,以那林布禄、布斋弟兄为首的海西女真叶赫部及哈达、乌拉、辉发三部首领,对以努尔哈赤为首日益强大的建州女真的存在,深感不安。通过交涉威胁、领土要求、出兵掠夺村寨等均

  • 图鲁起拜

    清代布鲁特(今柯尔克孜族)萨雅克部落首领。驻牧于特穆尔图淖尔(原苏联伊塞克湖)一带。乾隆二十三年(1758),以定边将军兆惠率军追哈萨克锡喇至其地,请内附。后受玛玛木特呼里派遣,偕车里克齐、尼沙2人谒

  • 大素贤

    渤海国、东丹国大臣。渤海末王大譔(907—926年在位)末年,官至司徒。辽天显元年(926)一月,阿保机灭渤海,二月改渤海为东丹国,以长子耶律倍为人皇王主之,委任其为左次相。初居东丹国

  • 巡抚辽东都御史

    见“钦差巡抚辽东地方都察院都御史”(1672页)。

  • 阿剌

    蒙古国将领。又译阿刺黑。八邻部人。原为泰赤乌部塔儿忽台属民。宋嘉泰二年(1202),泰赤乌部兵败后,与父※述律哥图、弟※纳牙阿投归铁木真(成吉思汗)。以不忘故主,擒而又纵,深得铁木真赏识。随从统一蒙古

  • 摊他哈花上

    满语音译,意为麻布纸。“花上”或作“豁山”,即纸。清代东北满族民间一种土法造纸。制法:每年盛夏,收集破衣败苎褚絮入水��打,沤之成毳,置于芦帘淋沥,并在骄阳下匀晒即成。该纸

  • 兰河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正统(1436—1449)后设。《满洲源流考》改作拉哈卫,并说清代拉哈河在汪清边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