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五当召

五当召

清代内蒙古著名寺庙。蒙古语“五当”为“柳树”,“召”为“庙宇”。藏语名“巴达噶尔”,意为“白莲花”。汉名“广觉寺”。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东北约70公里五当沟内。内蒙古西部藏传佛教(喇嘛教)格鲁派(黄教)四大名寺之一。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乾隆十四年(1749)重修。庙宇为藏式,依山势布局,主体建筑位于山谷内一处突出的山坡上,仓房僧舍等附属建筑分布于两侧山坡或山麓,错落相间,共组成一浑然整体。主体由六宫(殿)、三府、一陵组成。六宫为:苏古沁独宫(全寺集合及每晨唪经场所)、却依林独宫(传授宗教哲学场所,供有高达10余米的铜佛)、洞阔尔独宫(时轮学部,传授天文历数、地理及占卜场所,宫前悬乾隆帝所赐“广觉寺”匾额)、当圪希德独宫(惩戒犯戒律喇嘛场所,供有护法神)、阿会独宫(传授医学场所)、日木伦独宫(研究喇嘛教义、教史、教规场所)。三府为:甘珠尔府(该寺第一代活佛住所)、章嘉府(为第十四世章嘉活佛专建)、洞阔尔府(该寺历代活佛住所)。一陵即苏波尔盖陵(内有瘗置该寺七代活佛骨灰的铜塔7座)。全寺占地约300余亩,屋宇共2500余间。

猜你喜欢

  • 踩堂

    仡佬族丧葬习俗。埋葬死者之前举行的一种舞蹈仪式。多在安葬前一日行之。舞者三人一组,分别吹芦笙、打钱竿、舞丝刀,边跳边唱。盛行于贵州遵义、仁怀等地。

  • 龙泉葛泽长官司

    见“松桃县”(1295页)。

  • 乌梁海

    清代民族名。先世为唐代都播(一作都波)等。元代称秃巴、秃巴思。明作兀良哈、乌梁罕。关于其族源,目前尚无定论。主要有三说:一说为“林木中百姓”,一说为“饲养驯鹿的人”,一说为古代南西伯利亚从事狩猎游牧的

  • 伊斯满

    见“亦思马因”(873页)。

  • 贺若弼

    544—607隋朝大臣。河南洛阳人。鲜卑贺若氏。西魏右卫将军贺若统孙,隋申州刺史贺若敦子。善骑射,解属文,有文武才略。为周齐王宇文宪所器重,引为记室,封当亭县公,迁小内史。与韦孝宽伐陈,攻拔数十城。拜

  • 捞油锅

    解放前云南独龙等一些少数民族用以判断盗窃等案件一种习惯方法。独龙族人视盗窃为最可耻之事,若发现偷盗嫌疑,经家族长调解未决,便用铁锅把水煮开,再放进蜂蜡和一块石子,被告者要伸手将锅内石子取出,若手被烫伤

  • 狄䝠邽冀之戎

    古族名。春秋战国时分布于渭水上游地区,陆续为秦所并。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秦设陇西郡,于其北筑长城以统治之。参见“狄戎”(1104页)、“䝠戎”(2578页)、“邽戎”(1300页

  • 中俄科布多界约

    俄国强迫清朝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又称《科布多界志》。为※《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第一个子约。1869年8月12日(清同治八年七月十六日),清朝科布多参赞大臣奎昌和俄国钦差大臣巴布科夫(一译巴普考)在科

  • 韦志正

    即“韦昌辉”(246页)。

  • 苏布敦庙

    内蒙古巴林右旗寺庙。清乾隆年间(1736—1795)建于大板镇北60里沙尔台河南阳日宝力格。初建于林西县城东8里处,规模比较大,由于巴林土地被放恳,始移建于沙布尔台河南,庙内有殿堂和僧舍。为原巴林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