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仡央语支

仡央语支

或称仡央语群,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语支之一。分布在我国贵州省中部、西部,云南省东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和与之毗连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北部。主要语言有仡佬语、拉基语、普标语、布央语、耶容语、木佬语等。这个语支与壮侗语族中其他几个语支的关系较远。在这些语言中,仡佬语有带鼻冠音的清塞音、塞擦音声母和pl、mpl、kl、 kl等复辅音声母,其它语言这些声母已经简化;多数语言仍保留小舌音声母q、qh;除布央语外,其他语言都有送气清塞音声母;只有普标语仍保留清鼻音和浊鼻音声母的对立。普标语、布央语和耶容语仍完整地保留塞音韵尾和鼻音韵尾,其他语言的韵母系统明显简化。有4至6个舒声调,普标、布央、耶容等还有2个至4个促声调。这些语言有比较多带前缀的词,前缀一般没有词汇意义。词类一般没有表示性、数、格、体、式、态等范畴的标志和词形变化,语法关系主要靠语序和虚词来表示。它们主要的语序是SVO,以名词为中心的修饰词组,除表示数量的修饰成分放在中心成分前面外,其他修饰成分多在中心成分之后;状语有的在谓语前面,有的在谓语后面,否定副词修饰谓语时,除普标语和羿语已移到谓语的前面外,其他语言都放在谓语及其宾语的后面。除羿语外,仡央诸语言都有一套大致相同而与壮侗诸语言不同的基数词。这几种语言的同源词约在30%至40%之间(以200个最基本的词为基数进行统计,下同),它们和壮泰、侗水两语支的同源词一般在25%上下,而壮泰、侗水语言内部的同源词一般在45%至65%之间,有的甚至高达80%以上。同源词的语音面貌比较一致,声、韵、调的对应关系也较整齐,而仡央语群和壮、侗等语言之间同源词的语音面貌差别相当大,对应关系不很明显,甚至连统一的调类也建立不起来。因此,根据亲缘关系的远近,仡央语群可作为壮侗语族中独立性较大的一个语支。在仡央语支下面,可以再分仡拉(包括仡佬语、拉基语、羿语和木佬语)和央标(包括布央语、普标语和耶容语)两小支。

猜你喜欢

  • 朝鲜《李朝实录》

    书名。李氏朝鲜的编年体资料长篇。朝鲜官修。有两种版本:一为1953年日本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据其所藏刊印,题名《李朝实录》,共56册,1789卷。每朝后附行状、纂修官、解说不等。一为1959年中国科学

  • 白塔题记

    契丹、女真、八思巴、畏吾儿等多种文字墨书题记。白塔指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郊※万部华严经塔,此为俗称。塔内壁至今尚存金、元、明各代题记墨迹,其中第五层东西壁书契丹小字两处,经辨识,一处4行,31字;另处3行

  • 拓跋曜

    401—422北魏宗室。鲜卑拓跋氏。道武帝※拓跋珪子。天兴六年(403),封河南王。五岁时,曾射中雀于父前,及长,武艺绝人。与阳平王拓跋熙等并督诸军讲武,众咸服其勇。有7子,均任职受封。

  • 耶律谷欲

    辽代史学家。字休坚。契丹族。六院部人。节度使耶律阿古只子。史载其性淡泊,有礼法,工文章。辽圣宗朝入仕,统和年间,为本部太保。开泰(1012—1021)中,渐迁塌母城节度使,以宜处霸州疑狱,获圣宗赏识,

  • 莫允氏

    见“高车十二姓”(1919页)。

  • 高凤英

    1908—1941蒙古族抗日烈士。原名德勒登,又名道尔吉。内蒙古土默特旗保尔合少林人。父母早丧。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入蒙古党务学校学习。1935年回国,以高凤英化名,在归绥(今呼和浩特

  • 吐蕃宣尉司

    元代宣政院所辖地方官署名。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改总制院为宣政院,以帝师领院事。下辖宣慰使司都元帅府3,即:※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今前藏、后藏、阿里及以西拉达克地区)、※吐蕃等处(今甘肃、青

  • 巴拉人

    部族名。满语意为“狂野之人”。又作巴拉玛,巴懒尼雅玛。先世为明代女真人,原居拉林河、阿什河,蚂延河及第一松花江一带。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为躲避兵役,纷纷逃入深山,集聚在张广才岭西麓定居。不入旗籍。旗人

  • 楼伏连

    ?—449北魏大臣。代人。原属贺楼氏,后改姓楼。世为部落首领。13岁时袭父位,领部落。魏道武帝拓跋珪(386—409年在位)初年,受命从征破匈奴贺兰部。继从平中山,授太守。天兴五年(402)春,以沙门

  • 武平路

    见“大宁路”(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