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伊吾

伊吾

西域古地名。匈奴称伊吾卢。东汉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汉明帝遣四将北征匈奴,取伊吾卢地,设宜禾都尉在当地屯田。建初二年(公元77年)罢屯田,复为匈奴所据。永元二年(公元90年)副校尉阎磐再取其地。《后汉书·西域传》亦称其地为伊吾,并指出其位置:“自伊吾北通车师前部高昌壁千二百里”。永建六年(131),设伊吾司马,恢复屯田。三国时期《魏略·西戎传》记载:伊吾山中有九色石。北魏泰常八年(423)晋昌太守唐契西奔伊吾,为伊吾王20年,后降于魏。汉代旧伊吾城至隋代尚存,是当时西域门户之一。唐李贤注《后汉书·窦固传》云:汉伊吾即唐伊州纳职县伊吾故小城。其地在今新疆哈密四堡。隋大业四年(608),大将薛世雄在汉旧伊吾城东筑新伊吾城。六年(610),设伊吾郡。唐贞观四年(630),于其地设西伊州;六年,改名伊州。下辖伊吾(与伊州同治)、柔远、纳职3县。隋、唐伊吾郡、伊州及伊吾县均位于今新疆哈密。

猜你喜欢

  • 穆伦德克汗

    ?—1511哈萨克汗。又译木伦都克汗,一作巴兰杜克汗、巴兰都黑汗。※克拉依汗子。1480—1511年(一说1488—1509)在位。为争夺锡尔河流域诸城,与月即别(乌兹别克)汗穆罕默德·昔班尼长期作战

  • 赉图库

    ?—1683清初将领。满洲正黄旗人,颜扎氏。世居叶赫。天聪五年(1631),随军略明锦州。崇德三年(1638),从贝勒岳讬至明通州,进军山东济南,沿途俘获甚众。六年(1641),随军败明总督洪承畴、总

  • 大礼国

    唐代南诏第十一世王祐世隆(一作酋龙、世隆)于唐大中十三年(859)嗣位时所称国名。唐乾符五年(878)其子隆舜改称大封民国。

  • 任尚纪功碑

    东汉碑刻。1979年在新疆巴里坤松树塘附近发现。碑体为不规则条形块石。碑高1.48米,宽0.7米。阴刻隶书5行,每行13字。所刻年号东汉永元三年(公元91年),第二行“任尚”二字和碑头“汉平夷碑”均尚

  • 清文宗

    即“奕”(1719页)。

  • 青藏冲突事件

    1931年8月,英驻锡金行政官噶乃木魏阿抵拉萨策动藏军进攻青海,以实现建立“大西藏国”的图谋。同年年底,藏军陈兵青海边缘,并于1932年1月进犯玉树,3—4月,攻占大小苏莽、囊谦,并云集结古界。南京政

  • 千脚落地房

    云南怒江地区傈僳、怒等族的干栏式住房。其构造是:依山坡或土包竖立几十根木桩,上铺木板作地板,四周就着桩柱围上木板、楞木或编制好的竹蔑笆为墙,顶覆木板或竹篾笆、茅草。其中以木板或楞木为墙的称“木楞房”或

  • 打新衣

    亦称“打衣角”。门巴族祈求避灾的民间习俗。流行于西藏门巴族部分地区。穿上新衣的当天,要背一竹筒清水将衣服的一角打湿。意在免除今后家里发生火灾。

  • 桑哥

    ?—1291元朝大臣。又译桑葛。畏兀儿人,一说为吐蕃人。国师胆巴弟子。通诸族语,曾为西蕃译史。为人“好言财利事”,取悦于世祖。至元中,擢总制院使,主管佛教和吐蕃事务。并参与朝廷建置、人才进退等大事。至

  • 阔日布恩出

    赫哲语音译,一作“考日本楚”,意为“狍皮头帽子”。过去内蒙古、黑龙江省地区的鄂伦春、鄂温克和赫哲等族猎民狩猎,皆习戴狍头皮帽作伪装,然各族称呼和制作不尽相同。赫哲人的制法:打到狍子后,剥皮时将头皮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