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伏连筹

伏连筹

?—529

南北朝时期吐谷浑王。又作休留茂、休留残、休留成、休留代。姓吐谷浑氏。※度易侯子。北魏太和十四年(490)父卒,嗣立。受南齐封为镇西将军,领护羌校尉,西秦、河二州刺史。因违魏孝文帝之命,称疾不朝,且修洮阳、泥和(均在今甘肃临潭附近)二戍,十五年魏遣将拔二戍。次年,遣世子贺鲁头朝魏,献方物。十七年 (493),魏封之为征西将军,领护西戎中郎将、西海郡开国公、吐谷浑王。在位期间,内修职贡,树置百官,外并戎狄,伐昌羌,西并鄯善(今新疆若羌)、且末(今新疆且末)。疆域东至叠川(今甘肃迭布东南),西邻于阗,北接高昌,东北通秦岭(今岷山一带),方千余里,使吐谷浑国进入鼎盛时期。与南北朝同时修好。梁天监三年(504),受梁封镇西将军,护羌校尉,西秦、河二州刺史、河南王。同北魏、南梁贡使不绝,所贡犛牛、蜀马及西南之珍,无岁不至。十三年(514),征得梁武帝同意,于双方贸易集散地益州(今四川成都)修建九层佛寺一座,是为吐谷浑与佛教联系的最早纪录之一。因其地东临梁益州,常通商贾,益州民多慕利而往其境, “教其书记,为之辞译”。北魏正光五年(524)、孝昌元年(525),助北魏镇压秦州(治今甘肃天水)羌族莫折太提父子起义,收复凉州(治今甘肃武威)、河州(治今甘肃临夏东北)。永安二年(529)卒。

猜你喜欢

  • 纳措译师

    吐蕃佛教后宏期译师。全名纳措粗陈杰哇。贡塘人。曾在印度学法。宋庆历二年(1042),奉吐蕃阿里王绛求约派遣,再赴印度迎请高僧阿底峡赴吐蕃传法,以振兴佛教。曾得到在印度学法的吐蕃译师贾尊珠僧格和印僧噶玛

  • 拜亦撒哈

    明代瓦剌首领。有平章之衔。成化五年(1469),举兵反对太师阿失帖木儿,率披甲之众400人至哈密城中屯聚,向屯驻把思阔(巴里坤)之癿加思兰服属。寻遣使随哈密、吐鲁番通贡于明廷。

  • 椒山玛瑙长官司

    明清时期湖广土家族土司。明洪武七年(1374)置。十四年(1381)废。永乐五年(1407),以土官后裔刘再贵招徕流散土民,复长官司,隶容美宣抚司。清初归附,仍授原职。雍正(1723—1735)年间,

  • 夺吉汪结

    清代后藏地方官员。藏族。为人干练,办事可靠。光绪十四年(1888),为东科尔,帮仔本公所书算。十七年(1891),为七品扎称营官。二十年(1894),升六品森宗营官。二十三年(1897),调补六品岭噶

  • 龙票

    清朝政府发给商号的经营执照。亦为专利许可证。龙票周围印有龙文,中间盖有御印。始颁发于嘉庆年间(1796—1820),当时在内蒙古地区领有龙票的旅蒙商,只有※大盛魁和※天义德两家。取得“龙票”即享有特权

  • 左伽

    明代云南蒙化府(治今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土官。永乐十三年(1415),袭蒙化州判官。正统五年(1440),上粮捐升府同知,仍掌州事。因从征麓川有功,晋四品衔。又以功擢土知府,旋升从三品、散官亚中大夫,

  • 食羖之次

    契丹传统丧礼祭俗。《辽史·国语解》:“大行殡出,群臣以羖羊(黑色公羊)祭于路,名曰食羖之次。”

  • 阿尔素纳

    ?—1773清朝将领。满洲镶黄旗人。禄叶纳氏。乾隆二十一年(1756),以前锋从征准噶尔部。二十五年(1760),授蓝翎侍卫、三等侍卫。三十四年(1769),随军征缅甸,以功授二等侍卫,赐“额腾伊巴图

  • 萧特烈

    ?—1123辽末将领。字讹都碗。契丹族。天祚帝朝入仕。乾统年间,为宿卫,继出任顺义军节度使。天庆四年(1114),迁同知咸州路兵马事。翌年,以兵败,削节度使。保大元年(1121),徙隗乌古部节度使。战

  • 学务局

    清代西藏地方机构名。清末停科举,兴新学,光绪三十三年(1907),于西藏设立学务局,置总办2名,藏官总办由噶伦罗桑称勒充任,汉官总办由驻藏委员齐东源充任。下设管理员、监学员、收支员,管理书籍司事、书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