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侾黎

侾黎

黎族一支系。“侾”是黎语汉译,意为“住在外围地区的人”。《广东新语》:“与生黎近者为三差黎,与民近者为四差黎”,均属其次分支。是黎族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一个支系,主要分布在乐东、崖县、陵水、东方、昌江及白沙等县的部分地区,其中以海南岛南部比较集中。由于居地较接近汉族地区,常与汉人互市,接受汉族影响较多,主要种植水田,一些地区较早便学会栽双季稻,此外还种植花生、胡麻、甘蔗、槟榔、椰子等经济作物。男子习惯结发于前额,上穿短袖无扣衣,下着以梯形和长方形构成的腰布;妇女多结发垂于脖子,上衣宽大,穿短桶裙。近代以来,妇女纹面纹身不如别的支系普遍;与汉族杂居和离汉地较近的一些男子还穿汉式服装。到解放前夕,其保留的民族特色不如别的支系典型。

猜你喜欢

  • 噶哈卫

    见“可河卫”(491页)、“海河卫”(1939页)、“葛卫”(2183页)。

  • 诺伙

    解放前凉山彝族奴隶社会中的贵族等级和主要统治者。彝语音译。“诺”意为黑色,该族以黑色为贵;“伙”意为群体,因其自认为是彝族的主体,故亦含有主体之意。汉语称“黑彝”。自诩血统纯洁高贵,严禁本等级与被统治

  • 速勒都思

    即“逊都思”(1786页)。

  • 马如蛟

    ?—1635明代大臣、诗人。字腾仲,安徽和州(今和县)人。回族。天启二年(1622)进士,授浙江山阴知县,有清操。崇祯元年(1628)授御史,劾罢魏忠贤党徐绍吉等。后出按四川,曾上书革积弊十事。八年(

  • 核里颇

    即“劾里钵”(1495页)。

  • 札失哈勃极烈

    金代早期官名。女真语音译。《金史·国语解》谓“守官署之称”。《金史》只此一见(一说其即见于纪传而不见于《国语解》之阿舍勃极烈。)

  • 朝鲜《李朝实录》

    书名。李氏朝鲜的编年体资料长篇。朝鲜官修。有两种版本:一为1953年日本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据其所藏刊印,题名《李朝实录》,共56册,1789卷。每朝后附行状、纂修官、解说不等。一为1959年中国科学

  • 李嗣源

    867—933五代后唐皇帝。926—933年在位。本代北胡人(一说沙陀部民)。汾州刺史李霓(一作电)之子。生于应州金城县(今山西应县),名邈佶烈。骁勇,善骑射。从沙陀部李克用征战,被收为养子,从李姓,

  • 焦礼

    1382-1463明朝将领。字尚节。蒙古族。把思台子。父于洪武(1368-1398)时归附明朝,封通州卫指挥佥事。父、兄卒后,因侄管失奴年幼,遂借袭其职,为都指挥同知,备御辽东。宣德(1426-143

  • 齐努温卫

    ①见“喜刺乌卫”(2182页)。 ②见“成讨温卫”(7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