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勃律

勃律

唐代西域国名。有大、小勃律之分,大勃律或称“布露”,东邻吐蕃,地处今拉达克西南,与克什米尔交界,西与小勃律接;小勃律即今克什米尔之吉尔吉特。藏语称“勃律”为“祝夏”,对音即勃律。曾为吐蕃属国。万岁通天时(696—697),始遣使于唐,至开元年间(713—741),凡三遣使入唐,贡方物,唐册封其首领为王。后因与吐蕃相通,大勃律王至小勃律王处。小勃律王没谨忙亦于开元初赴唐朝,“玄宗以儿子畜之”,以其地置绥远军。吐蕃曾夺小勃律九域,唐军败吐蕃,复其城,并册封小勃律王。没谨忙死,数传至苏失利之,又附吐蕃。天宝六年(747),唐西域副都护高仙芝攻吐蕃,执小勃律王归京师。唐玄宗诏改其国号为归仁,于其地置归仁军。又赦苏失利之,授右威卫将军,使宿卫。

猜你喜欢

  • 蒙古鼓

    见“恒格勒格”(1723页)。

  • 捞龙卵

    朝鲜族民间传统岁时习俗。亦称“捞龙子”。流行于延边等地区。现在,此俗已消失。据朝鲜李朝洪锡谟《东国岁时记》上元条载,正月十四日夜,“待鸡鸣,家家持瓢争先汲井华水,谓之捞龙卵”,李朝金迈淳《洌阳岁时记》

  • 宇文赟

    559—580北周皇帝。578—579年在位。字乾伯。其先为匈奴苗裔,后称鲜卑宇文氏。武帝※宇文邕长子。武成元年(559),生于同州。保定元年(561),封鲁国公。建德元年(572),立为皇太子。宣政

  • 裴慧琳

    734—820唐代语言学家、佛学家。疏勒(今新疆喀什)人,李长安西明寺僧人。贞元四年(788),始撰《一切经音义》,至元和五年(810)完成,计100卷,博引古代韵书、字书及佛典,共解释1300部57

  • 陆叡

    ?—496北魏大臣。字思弼。鲜卑陆氏(步六孤氏)。平原王陆丽次子。年10余岁,袭父爵为抚军大将军、平原王。沈雅好学,折节下士。任北征都督,拜北部长,转尚书,加散骑常侍。太和八年(484),与陇西公元琛

  • 苗金虫

    明正统年间苗民暴动首领之一。参见“苗总牌”(1336页)。

  • 曩论掣逋

    藏语音译,意为“内大相”。吐蕃官名。《新唐书·吐蕃传》:其官“又有内大相曰曩论掣逋”。为主管吐蕃内政之大臣。职位在“论茝”(大相、大论)之下。一般内务官则称“曩论”。内大相为内相中之最高等级,其下尚有

  • 荣禄

    1834—1903清末将领、大臣。满洲正白旗人。瓜尔佳氏。字仲华。喀什噶尔帮办大臣塔斯哈孙,甘肃凉州总兵长寿子。荫生出身,承袭骑都尉兼一云骑尉世职。慈禧亲信,后党核心人物。同治四年(1865),统带神

  • 拓跋可博真

    见“拓跋晃”(1357页)。

  • 娘磋族

    清代青海藏族部落分支名。又称甲木磋、尼雅木错、年措。玉树二十五族之一。驻地横跨巴颜喀拉山。北临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南至通天河与固察、安冲为界,东抵加迭喀桑、果洛,西南临玉树四族,南达协曲河。耕牧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