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壮族

壮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原作“僮族”、“僮人”,亦称“撞丁”、“俍人”、“俍兵”、“土人”、“土丁”。自称“布壮”、“布越”、“布土”、“布侬”、“布沙”(沙人),“布曼”(意为“村人”)等。1952年统称“僮族”。1965年11月改称今名。有15489630人(1990年)。与布依、傣、侗、水、仫佬、毛南、黎等民族同源于我国古代百越族系的西瓯、骆越支系,后称乌浒、俚僚、峒僚。南宋(一作唐)古籍始有僮的记载。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南、北两大方言区。使用汉文。自唐宋以来,民间常用方块壮字,俗称“土俗字”,以记录歌词等。1956年用拉丁字母拼音方法创制壮文,出版有壮文书报,今仍流行。体质特征属蒙古人种南亚类型。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及广东、贵州、湖南等地。其地气候温和,景色秀丽,有“山水甲天下”的桂林阳朔山水、左江崖壁画、灵渠等名胜古迹分布。盛产八角茴香、三七(田七)、罗汉果、南珍、蛤蚧、炉甘石、金桔等名贵土特产。历史悠久,富有反抗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及外来侵略的革命斗争传统。早在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西瓯人曾在今湖南、广西边境越城岭一带采取全民皆兵和坚壁清野的战术抗击50万秦军,使秦军“伏尸流血数十万”。唐代黄峒首领黄乾曜,宋代侬峒首领侬存福、侬智高,明代古田韦银豹与田州瓦氏夫人等,皆是反抗国内封建压迫或抗击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在太平天国农民革命、中法战争以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右江革命运动中,壮族人民均作出卓越贡献,涌现出驰名中外的革命民族英雄萧朝贵、韦拔群等。一向从事农耕稻作,其先民对稻作文化有过重大贡献。北宋已知使用火炮。解放前封建地主经济已相当发达,生产水平与当地汉族接近,有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因素和成分,但各地发展不平衡。信仰多神,崇拜鸡卜。传统住房为“干栏”(亦称“麻栏”)式建筑。民间珍藏和使用铜鼓的历史很久。壮锦工艺精湛,已有千余年历史。民间文学丰富多彩,勒脚歌、扁担舞、壮戏、狮公舞等均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歌圩是青年男女进行文化娱乐与社交活动的传统场所。传统的民族节日有三月三歌节、牛王节、吃立节、更将节等。解放后逐步实现民族区域自治,建有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和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

猜你喜欢

  • 文悌

    ?—1900清末官吏。字仲薛。满洲正黄旗人。瓜尔佳氏。初以笔帖式历户部郎中、河南知府、御史。光绪二十四年(1898),反对变法维新,上疏诬劾康有为主西学、伸民权、兴党会、改制度等皆为盅惑人心之言,犯上

  • 卡别

    族名。哈尼族的自称之一。散居于云南景东、墨江、元江、镇沅、普洱、江城、新平等县。参见“哈尼族”(1633页)。

  • 岱海

    湖泊名。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凉城县境内蛮海山南侧。湖面呈椭圆形,弓坝河等水流入,面积160平方公里,水深平均9米,最深超过18米。东西长约25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汉代称“诸闻泽”,北魏称“参合陂”

  • 鱼凫

    约春秋时期蜀人首领。继※蚕丛、※柏灌之后为蜀王。《华阳国志》云:其狩猎至湔山(在今四川灌县境),“忽得仙道,蜀人思之,为立祠”。宋孙寿《观古鱼凫城诗》自注云:温江县北15里有古鱼凫城(俗称古城埂)。近

  • 夷剌葛

    见“耶律夷腊葛”(1325页)。

  • 韩氏

    匈奴姓氏。原为氏族名,后成为姓氏。汉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南匈奴呼韩邪单于入居西河(今内蒙古东胜县东南)后,韩氏骨都侯驻屯北地(今宁夏吴忠县西南黄河东岸)领部众助汉戍边,御北匈奴。

  • 瓦刷

    傈僳语音译,意为“协作”。解放前云南怒江等傈僳族地区在生产和生活上的一种原始互助合作形式。每当修建房屋或农忙季节,任何一家都可请亲友及同寨群众帮忙劳动,主人不付任何报酬,只须以较好的饭菜和水酒款待。早

  • 涑州

    渤海王国置。因地近涑沫江(一作粟末水,今第二松花江)而得名。为渤海三独奏州之一。州治故址皆认为在今吉林省吉林市附近(有具体说其在市北乌拉街西土城子)。辽灭渤海后,其民被迁居辽东半岛,仍以原州名置州统之

  • 军主

    官名。南北朝时统率一军之主将之称。隋唐以后不称。宋代蕃兵中大首领称都军主,百帐以上称军主,其次为副军主。西夏建国前李继迁、李德明时期均设此职。

  • 珠满

    ?—1707清朝将领。满洲正白旗人。瓜尔佳氏。世居乌拉。康熙十三年(1674),以耿精忠叛应吴三桂,奉命署护军参领随军征江西。同征南将军尼雅翰等于南康等地败叛军。十五年(1676),随军规复吉安,败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