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契丹道

契丹道

渤海王城赴契丹的通道。为渤海5条对外交通干线之一。契丹为渤海西邻,在震国改称渤海前(713),彼此互相声援以抗唐,又同依附于在契丹西之突厥,渤海人赴契丹必经之路,史称“契丹道”。走向为:从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县东京城)出发,沿牡丹江谷地西南行,进入今吉林省境,再西行至今额穆一带,折而西南过黄松甸,约沿今铁路线,经蛟河县城、吉林市北乌拉街,又西北至九台县,渡饮马河后直抵扶余府(今农安县;一说从上京出发,越张广才岭至扶余府),再由扶余府西南行经长岭县(一说经怀德、梨树县等)、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开鲁县、阿鲁科尔沁旗达于辽上京临潢府(今巴林左旗林东)。渤海赴突厥、室韦境也经由此路。

猜你喜欢

  • 斯日

    云南永宁纳西族以母系血缘为纽带结成的集团,相当于女儿氏族。纳西语音译,意为“一个根骨的人”、“一个根根的血缘”。每一集团的人数从50—60到100人左右不等。曾是独立的经济单位。解放前,经济职能已消失

  • 佶僚

    宋代西南溪峒少数民族之一。又称仡僚、※仡佬。分布在辰、沅、靖州(皆在今湖南西部与贵州东南部)。宝元二年(1039),受辰州州将张昭懿招辑,3千余人附宋,为始见于史籍的记载。其民有张、符、覃、杨、谢、刘

  • 女直水达达路

    即“水达达路”(424页)。

  • 凉山彝族四十八甲

    解放前四川凉山部分彝族的保甲组织。1922—1923年间,西昌县礼州李子沟(今喜德县红玛区)黑彝奴隶主列额马达绝嗣,家族中的哈尔达阿火等欲瓜分其遗下的48户娃子(包括曲诺、阿加、呷西)。娃子们在曲诺吉

  • 玉素普和卓

    约1789—1836清代新疆伊斯兰教白山派和卓。全名迈玛特玉素普。维吾尔族。喀什噶尔(今喀什)人。大和卓木※布拉呢敦孙,萨木萨克长子。早年在布哈拉当阿訇。清道光八年(1828),在其弟张格尔叛乱失败后

  • 巴牙喇甲喇章京

    满语音译。官名。后金天聪八年至清顺治十七年(1634—1660)管理巴牙喇营事务的武官。《清会典事例·护军统领》载:“国初设巴牙喇营,统以巴牙喇纛额真,佐以巴牙喇甲喇额真天聪八年,改巴牙喇甲喇额真为此

  • 波斯都督府

    唐代设置于西域地区的羁縻机构。高宗龙朔元年(661),以波斯国疾陵城(今伊朗阿富汗交界处)置。以其王为都督,职位世袭。隶安西都护府管辖。

  • 大庄

    见“整庄”(2547页)。

  • 肝酒

    壮族民间风味饮料。流行于广西柳江、融安、鹿寨、来宾、宾阳、邕宁、上林、都安等地。制法:以米酒和鸡肝、鸭肝、猪肝、羊肝等为原料,先用瓦罐把米酒煮开,将煮熟的肝类切成薄片,放少量于酒杯中,再将烫酒注入杯中

  • 实鲁剌

    即“完颜永中”(11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