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宇文氏

宇文氏

古部落名、姓氏。源出匈奴,为南单于远属,原居阴山地区,统12部。史称“其语与鲜卑颇异,人皆剪发而留其顶上,以为首饰,长过数寸则截短之。妇女被长襦及足,而无裳”。过着以游牧为主的生活。约公元1世纪时,移居辽东一带,加入鲜卑部落联盟,逐渐鲜卑化,遂称鲜卑宇文氏。“宇文”,一说“天君”之意,或谓“俟汾”之音讹,意为“草”。东汉桓帝时(146—167),鲜卑联盟首领檀石槐分鲜卑为东、中、西3部,自右北平(治今河北丰润县东南)至辽东接夫余、秽貊20余邑为东部,宇文氏世为东部大人。后鲜卑联盟瓦解,自成一部。3世纪末,疆域更为扩大,西起濡东(今河北滦河东),东至柳城(今辽宁朝阳),包括西喇木伦河及老哈河一带,初建牙帐于紫蒙川(今辽宁朝阳西北),盛时有兵数十万。建元二年(344),为前燕慕容皝所灭,部众5千余落被徙置于昌黎(治今辽宁义县)。后该部贵族有不少仕于前、后燕。北魏皇始二年(397),拓跋墡破后燕,始归附北魏。西魏年间,丞相宇文泰擅权,屡谋废立。恭帝三年底(551年初),泰子宇文觉废恭帝,代魏而建立※北周。后灭北齐,统一北方。大定元年(581),为隋所灭。其成员后逐渐与汉族等融合。

猜你喜欢

  • 正辅主

    西夏军队中辅助正军者。为第二等军卒。在不同岗位配备不同战具。牧主正辅主有弓1张、30支箭、长矛杖1支;农主正军则仅有20支箭。内宿后卫正辅主有弓1张、60支箭、有后毡木橹1、长矛杖1支。

  • 敦珠批结

    清代后藏僧官。又作敦珠策忍。藏族。初任扎什伦布寺之业尔仓巴。道光五年(1825),因扎什伦布寺僧众事务颇繁,仅止商卓特巴一人管理不周。七世班禅丹白尼玛向清政府奏准赏其四品顶带,为扎什伦布寺第一批五品以

  • 驼宁

    见“萧挞凛”(1997页)。

  • 后藏

    藏族地区区域名。前藏与后藏之称始于清季,《卫藏通志》:“今以布达拉为前藏,札什伦布为后藏,统名曰卫藏”。前后藏以两者之间的冈巴拉山为界,以西为后藏,以日喀则为中心。班禅大师居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实辖后

  • 申戎

    古族名。本出太姜,与周族结为婚姻关系,封侯国。居民多为※戎。宣王三十九年(前789),周出师破之。周幽王娶申侯女,生宜臼,立为太子;后幽王嬖爱褒姒,欲废申后及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立其子伯服为太子。申

  • 沿河县

    县名。位于贵州东北部。与四川省相接。县境有苗、土家、仡佬、汉等民族杂居。北周宣政元年(578),置费州。隋开皇九年(589),置务川县,治所在今贵州沿河县北。属庸州,旋属巴东郡。唐武德四年(621),

  • 平定回部告成太学碑文

    碑铭。乾隆二十四年(1759)立于北京国子监。清高宗弘历撰文,以满、汉文镌刻。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引言,后半部为四言韵文。记述大小和卓木引兵叛乱及清军出师击敌经过。为研究清军平定布拉呢敦、霍集占之乱重

  • 亦纳勒赤

    蒙古国勋戚。又称哈答驸马、哈合歹驸马,或译为合歹古列坚。斡亦剌部首领※忽都合别乞之子。以其父引导成吉思汗长子术赤军征服“林木中百姓”之功,尚术赤女火雷公主(一说尚扯扯干)为妻,继其父统领斡亦剌部。元太

  • 兴义府志

    书名。清张瑛修,邹汉勋纂,朱逢甲删正。74卷。成书于咸丰四年(1854)。内容包括天文志、地理志、河渠志、秩官志、学校志、武备志、赋役志、经制志、祠祀志、营建志、古迹志、艺文志、风土志(其中有苗类、方

  • 中俄塔尔巴哈台议定赔偿条约

    俄国强迫清朝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858年10月16日(清咸丰八年九月初十),清朝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明谊与俄国驻伊犁领事扎哈罗夫在塔尔巴哈台(今新疆塔城县)签订。咸丰五年(1855)初,俄国驻塔尔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