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尼莫尔

尼莫尔

鄂温克语音译,意为“邻居”。是今内蒙古鄂温克族自治旗和陈巴尔虎旗等地游牧鄂温克人,在氏族组织瓦解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游牧公社组织。最初纯粹是有父系血缘关系的个体家庭结成的生产互助集团,多则10余户,少则3—4户,一般为4—5户。结合时间无定期,少则2—3年,多则十几年或数十年,也有季节性的。成员间经济地位平等,牧场和草场共同占有。移牧或拉柴草时,各户的牛与车集中共同使用;放牧时互相照看与保护牲畜,同打牧草,共饮食;遇天灾人祸,则竭力相助。每个“莫昆”(“氏族”或“宗族”之意)包括数个尼莫尔,分住在相邻的牧场上,彼此经济联系较密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分化,其性质逐渐变化。解放前,此类组织已很少,且多为经济状况较困难者组成,大多数已变成一个贵族封建主或富裕牧户与若干贫困牧户的结合体。后者虽还共同占有牧场和草场,由于占有牲畜悬殊,实际成了富户的私有物;大部分户虽还有血缘关系,但在宗法外衣的掩盖下,剥削关系已处于支配地位。外国资本主义侵入后,有的内部已出现雇佣劳动户。

猜你喜欢

  • 平番始末

    书名。明许进(1437—1510)撰。1卷。进字季升,号东崖。灵宝(今河南灵宝)人。成化(1465—1487)进士,授御史,出按甘肃、山东。弘治(1488—1505)初,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大同。七年(

  • 赀虏

    即“赀”(1863页)。

  • ①亦作“番社”。台湾高山族聚落称呼。又是基层社会组织。据《台湾始末偶记》载:“其番有生者、熟者,其聚族而居之所曰社。”《清一统志·台湾府》云:“聚居各社,如内地之村落”。有数十家为一社,也有百十家为一

  • 伊希丹毕札拉参

    即“伊希丹毕坚赞”(812页)。

  • 麻普

    即“马步”(156页)。

  • 布依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旧称“仲家”、“夷族”。自称“布越”、“布那”、“布曼”、“布侬”、“布僚”等。主要分布于贵州南部、西南部镇宁、紫云、关岭、平坝、清镇等地,贵阳郊区亦有分布。其地气候温和,多溶岩分布

  • 莫来

    即“无恤”(244页)。

  • 必力工瓦僧

    ?—1430藏传佛教噶举派僧人。又名王仁波切仁钦贝杰。藏族。曾任止贡寺座主。明洪武十八年(1385),明赐“必力工万户府印”。永乐十一年(1413),明帝封其为阐教王,并赐彩币印诰。领地在今西藏墨竹工

  • 战地动员委员会

    1938年9月至1939年八路军大青山支队陆续建立的战地动员组织。简称动委会。由各族各阶层代表参加,经过民主协商,选举产生。委员会成员主要任务是动员、组织与武装群众参加抗日游击战争,发动捐输财力、物力

  • 什长

    即10户或10人之长。古代兵制10人为什,户籍10家为什,曾是北方游牧民族军政合一的基层组织首领。匈奴、女真、蒙古等皆设之。匈奴在万骑长下各置千长(千骑长)、百长(百骑长)、什长(十骑长)等。所有及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