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布农语

布农语

我国台湾高山族布农人使用的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台湾语支。使用人口约有3万余,居住在关山和玉里等地区海拔5百至3千米之间,包括南投县仁爱、信义乡,花莲县瑞穗、卓溪、玉里、万荣乡,高雄县三民、桃源、茂林乡,台东县海瑞、延平乡等地。分北部、中部和南部3个方言。北部方言分布在中央山脉以西,赛德人住地的西南方,有塔开托罗(takituduh)和塔开巴合(takibakha)两个土语。中部方言分布在中央山脉东斜面,有塔开巴塘(takbanua)和塔开瓦旦(takivatan)两个土语。南部方言分布在中央山脉西斜面,伊斯暴空(ish-bukun)等地。布农语有辅音16个:p、 b、 v、 m、 t、d、 、 l、 n、 t、 s、 ∫、 k、 η、 h、 ʔ。南部方言没有q。北部方言区分ts和∫,南部方言ts只在i元音前出现。h在南部方言为小舌擦音x、 v、 、1在南部方言字尾出现时清化为f、 θ 、、 l有时在字首、字中也清化。有单元音3个:i、 a、 u;有复合元音6个:ia、 iu、ai、 au、 ua、 ui。多音节词重音的位置一般在倒数第二个音节上。布农语属粘着型,词干加前缀、中缀和后缀或词干的重叠为主要构词和构形方式。前缀有ma-、 ka-、 mu-、 i∫-、min-、 ma-、 a-、 mat-、 ti∫-、tin-、 tun-、 ta4、 kat-、 ki∫-、 kan-、 mi∫-、 tan-、 pi∫-、pan-、 it-、 pa-、 ∫am-、 ∫im-、 ti-、 ta-等。中缀有-in-,插在词干第一个音节开首辅音之后,元音之前。后缀有-an、-að、-un等。词类有名词、代词、数词、量词、形容词、动词、副词、连词、介词、助词、叹词11类。名词有主格、属格、宾格形式;分别在名词前加助词a (主格)、tu (属格)、ma∫(宾格)表示。人称代词有数、格形式,指示代词有近、中、远称,格形式。形容词有原级、同等级、比较级、更高级形式。动词有主动态、被动态;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一般体、完成体、进行体;陈述式、命令式等形式。句子成份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基本语序为:谓语在主语前,谓语动词往往在句首。宾语在动词谓语后面,受动宾一般在主语后面。定语在中心语前面或后面。一般状语通常在谓语前面,施动状语在谓语后面。

猜你喜欢

  • 庄静固伦公主

    1784—1811清公主。满族。爱新觉罗氏。仁宗*颙琰第四女。孝淑睿皇后生。封庄静固伦公主。嘉庆七年(1802)十一月,下嫁蒙古土默特部玛尼巴达喇。封其夫为额驸,袭贝子,赐紫缰,历官前锋统领、都统、御

  • 克其克恰依

    新疆乌兹别克族婚俗之一。乌兹别克语,意为初步订婚。送礼仪式只能妇女参加。一般由男方母亲和几位女性亲友组成。礼物包括衣料、砖茶、食糖及自制糕点等物。当男方母亲把带来的礼物用托盘恭敬地放在女方母亲面前时,

  • 乌氏之戎

    古族名。春秋战国时建立政权,为※西戎八国之一。一说“即《穆天子传》赤乌氏之裔”。原居地在今宁夏,秦惠文王更元五年(前320),王游北河(河套西南)曾至其地。后为秦所灭,徙其民一部于宁夏固原东,置乌氏县

  • 矣罗识

    唐代八诏之一石和诏首领。乌蛮。原居石和城(今云南大理市东南凤仪镇附近),后遭南诏攻击,退居剑川(今云南剑川县城南)。因屡遭南诏侵扰,便同石桥诏首领※时傍诣神川都督处,求自立为诏。谋泄,时傍被杀,罗识北

  • 纳曼

    傣语音译。又称“纳曼当乃”。意为“寨公田”或“寨内大家的田”。系解放前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地区保留的一种农村公社集体所有的土地。村社之间有严格的地界,属于某一个村寨的公田,只能由该村农民耕种,村社所属成员

  • 海兰

    1622—1655清初武官。满洲镶蓝旗人。爱新觉罗氏。贝勒穆尔哈齐之孙,镇国公韩岱长子。顺治二年(1645),封奉恩将军。六年(1649),封三等辅国将军。八年,晋封辅国公。十二年二月卒,谥悫厚。

  • 索葛

    突厥汗国官号。其意谓“发须”。《通典·突厥上》:初,突厥官号,“凡有十等,或以形体,或以老少,或以颜色须发,或以酒肉,或以兽名。”突厥“谓发为索葛,故有索葛吐屯。”据今人考证,句中“发”似为“须”字之

  • 玄奘

    602—664唐代佛教著名高僧。汉族。俗姓陈,名祎。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洛阳缑氏(今河南偃师南)人。10岁丧父,寄居于兄寺中生活。13岁出家,从景法师学《涅槃经》,从严法师学《摄大乘论》。17岁起

  • 北乜里没里

    见“土河”(63页)。

  • 辽皇朝实录

    书名。辽耶律俨撰。70卷。俨析津(今北京)人,本姓李,耶律乃赐姓。咸雍进士。有文名,乾统二年(1103)充监修国史,奉诏修撰此书。主要是在《辽国上世事迹》及《辽七帝实录》的基础上,删削续补而成。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