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迭力迷失
明代哈密哈刺灰首领。勇悍机警。初为千户,与平章革失帖木儿及舍人迭力迷失虎力管辖哈密卫迁居苦峪(今甘肃敦煌东北,安西东南)之※哈刺灰(“瓦剌种类”,一说系伊斯兰化的蒙古人,或谓即哈剌辉特)部众。弘治七年(1494),升指挥佥事,与都督同知奄克孛刺、回回都督佥事写亦虎仙分领畏兀儿、回回、哈刺灰人,共辅哈密忠顺王陕巴。常遣使入贡,其部属屡受封爵。八年,率众赴把思阔(巴里坤),和瓦刺小列秃养罕王配合,大败土鲁番于乞台哈刺兀之地。至正德四年(1509),仍见其遣人朝贡。
明代哈密哈刺灰首领。勇悍机警。初为千户,与平章革失帖木儿及舍人迭力迷失虎力管辖哈密卫迁居苦峪(今甘肃敦煌东北,安西东南)之※哈刺灰(“瓦剌种类”,一说系伊斯兰化的蒙古人,或谓即哈剌辉特)部众。弘治七年(1494),升指挥佥事,与都督同知奄克孛刺、回回都督佥事写亦虎仙分领畏兀儿、回回、哈刺灰人,共辅哈密忠顺王陕巴。常遣使入贡,其部属屡受封爵。八年,率众赴把思阔(巴里坤),和瓦刺小列秃养罕王配合,大败土鲁番于乞台哈刺兀之地。至正德四年(1509),仍见其遣人朝贡。
古族名。又作锅圈苗、锅圈革老。以妇女发型如锅圈得名。此称始见于清代。今统称为※仡佬族。主要分布在贵州安顺、大定(今大方县)、平远(今织金县)等地。男子以葛织斜文布为衣。妇女用青布笼发成锅圈状,着短衣、
邓至羌国首领。邓至羌为魏晋十六国时部落,居甘肃文县及其以西,汶山以北,宕昌以南地区。其酋帅南北朝时称王。北魏孝文帝太和五年(481),其王像舒治遣使向北魏朝贡,文帝拜像舒治为龙骧将军、邓至王。传十一世
1816—1837即十世达赖。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领袖。藏族。康区理塘(今四川理塘)人。内都那布村头人罗桑年札之子。被认定为九世达赖的转世灵童之一,被迎到理塘寺,后奉旨迎往拉萨。清道光二年(1822
萨满教巫者的一种。亦作“德勒库萨满”。“德勒库”,鄂伦春语音译,意为“流浪”。有的地区称“多尼萨满”,“多尼”,流落在别的地方或没有固定住所到处为家之意。俗称“流浪萨满”。地位仅次于※莫昆萨满,两者区
传说中的纳西族始祖。又作崇忍利恩。据纳西族东巴文《创世纪》(又作《人类迁徙记》)记载,在洪水浩劫后余生,经受天神知劳阿普设置的种种惊险考验后,与其女衬恒褒白成婚,共同耕牧,艰苦创业。生恩恒等3子,长大
古代夏族及后来的汉族对东方诸民族的泛称。“夷”原是夏商周时期对周边各族的泛称,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以夷蛮戎狄配四方,因有是称。《礼记·王制》云:“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南方曰
元代宫廷祓灾迎福礼俗之一。亦称白伞盖佛事。至元七年(1270),元世祖忽必烈纳帝师八思巴建议,于大明殿御座上安置一顶白伞盖,以金粉书梵字于其上,意为“镇伏邪魔护安国刹”。是后每年二月十五日于大明殿行启
见“堂子”(2041页)。
清代四川阿都土官。彝族。雍正六年(1728),随清兵征伐凉山彝民,擒献首领,以功授阿都正长官司(治今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西北鱼水坡)长官。
赫哲族妇女旧时上衣的一种。赫哲语音译,意为妇女的鱼皮上衣。流行于今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赫哲族地区。式同今妇女便服上衣,但袖子肥而短,无衣领,领口、袖口和衣边绣有花纹。青年妇女穿的,以染成各种颜色的皮条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