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普米语

普米语

我国普米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兰坪、维西、宁蒗、丽江等县,四川木里、九龙、盐源等县部分藏族也使用普米语。使用人口共有5万左右。普米语分南北两个方言,每个方言各分3个土语,方言间差别较大,彼此通话有困难。方言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和词汇上,语法差别较小。以云南兰坪县箐花普米语为例。语音特点是:有复辅音22个,由前置辅音加基本辅音构成的有15个,基本辅音加后置辅音构成的有7个。有43个单辅音,塞音、塞擦音分清、浊、清送气3套,塞擦音分舌尖前、卷舌、舌叶、舌面4套,有小舌部位的塞音和唇齿部位的擦音。有19个单元音,分鼻化和非鼻化两套。复元音以后响为主,由i、u、y介音加主要元音构成,有少量前响复元音和三合元音,数量和出现频率均低于后响复元音。没有辅音韵尾。有高低两个声调,有区别词义和语法意义的作用。语法特点是:形态较丰富,词类有名词、代词、数词、量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助词、叹词等10类。名词有双数和多数语法范畴,也可在名词后加词尾表示指小。人称代词有单数、双数、多数、集体4种,后3种均有包括式和排除式的区别。人称代词用元音屈折表示领格和施动格的语法意义。反身代词用重叠人称代词词根构成。量词较丰富,和数词结合的次序是数词在前,量词在后。动词有人称、数、时态、趋向、态、式等语法范畴,用词根元辅音屈折变化、添加前后缀、重叠词根等形式表达。存在动词有类别范畴。形容词无级范畴,基本形容词经常用叠音形式。助词有限制、施动、受动、处所、从由、比较、定指等7类,语法作用较大。句子的基本语序是主一宾一谓,名词、代词作定语在中心词前面,代词、数量词作定语在中心词后。状语在谓语前。词汇特点:以单音节或由单音节构成的合成词为主,词的合成方式有并列、偏正、主谓、支配等,也有加词头、词尾构成的,但不大能产。四音联绵词较丰富。借词主要来自汉语,北部方言也有一定数量的藏语借词,但宗教内容居多。

猜你喜欢

  • 拓跋鲜卑远祖石室

    见“嘎仙洞”(2449页)。

  • 回子营

    即“回人佐领”(782页)。

  • 兀甚

    见“兀慎”(107页)。

  • 忽里勒台

    蒙古语音译,又作“忽里台”、“忽邻勒塔”、“忽鲁勒台”、“忽邻勒台”等。《元朝秘史》释为“聚会”。原为氏族部落内部的族众会议。随着阶级分化,那颜贵族阶级的形成,逐渐演变成氏族部落首领、显贵上层参加的议

  • 南犁汗王

    见“犁汙王”(2072页)。

  • 孟阿棱巴

    蒙古地区佛教大寺院授予的医学学位。一般是僧徒经10年学经,兼攻医学,期满,授“阿棱经霸”学位时,择其研习医学最优异者,授此医学学位。可以成为医经、药典及一切诊疗理论的研究者。

  • 忙汉

    ?—1311元朝将领。克烈土别干氏。都元帅※安扎儿长子。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任管军千户。二十四年,从汗征叛王乃颜。二十六年,征叛王海都。二十七年,迁蒙古侍卫亲军千户。成宗元贞元年(1295),

  • 萧拱

    ?—1151金大臣。本名迪辇阿不。奚族。萧氏。辽中书令特末孙,金平章政事、越国王※萧仲恭子。初为兰子山猛安(千夫长)。海陵时为宰相,欲取人心,荐大臣子以为达官,遂为礼部侍郎。后因海陵纳其妻妹耶律弥勒为

  • 撒剌儿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亦作沙兰卫。永乐四年(1406)闰七月,忽刺温三角等处女真首领吉里吉纳、者哥难等来朝,明廷以其居地置卫,与双城等四卫同时设立,在今黑龙江宾县南舍利河流域。

  • 牛宗碑

    古碑。位于云南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城西12公里江边乡一碗水村西侧。为通往勐野井盐矿和普洱县的旧驿道。碑系细砂石制,高97厘米,宽52厘米,碑文约563字,立于嘉庆十六年(1881)秋。字迹损坏颇大。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