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李流

李流

248—303

西晋末年蜀地流民起义首领。字玄通。先世巴西宕渠(今四川渠县东北)賨人,后迁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县东南),号巴人。东羌猎将※李慕第四子,※李特之弟。少好学,善骑射,被晋东羌校尉何攀举为东羌督。晋惠帝元康(291—299)末年,为避饥荒,与兄等流入益州,获刺史赵廞器重。永宁元年(301),因兄李痒被廞所杀,与李特举兵绵竹(今四川德阳县北)。破常俊,杀赵廞于成都。以平廞功,被晋封为奋威将军、武阳侯。冬,与六郡流民推特为主,自为镇东将军,居东营,号为东督护。率精锐与益州刺史罗尚相峙。太安二年(303)初,攻陷成都小城,谏言特收集猛锐,严为防备,不被采纳。二月,特战死,蜀人多叛,流民畏惧。遂与特子李荡、李雄收余众,还赤祖(今四川绵竹县东北)。自称大将军、大都督、益州牧,保东营,荡、雄保北营,拒击晋荆州刺史宋岱(一作宗岱)、建平太守孙阜及罗尚军。以特、荡相继死,晋军又至,欲降,遣子质于孙阜处,后经李雄等力战,败尚将,乘胜进围成都,据郫城。九月,病卒。侄雄称王后,追谥秦文王。

猜你喜欢

  • 洛阳伽蓝记

    书名。东魏杨衒之(一作羊衒之或阳衒之)撰。与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郦道元的《水经注》并称为北魏、东西魏时期的三部杰作。衒之历官抚军府司马、期城郡太守。洛阳曾为东汉、曹魏、西晋的京都。太和十八年(494

  • 平夏之战

    西夏崇宗时与北宋的一次重要战争。宋绍圣四年(1097)筑平夏城(今宁夏同心南),沿边诸路亦相继筑城堡,深入西夏属地。夏太后梁氏主国政,决意相争,以宋所建诸城中平夏最大,若得平夏,其余自破。次年,亲率军

  • 蒙古源流

    书名。蒙古编年史。原名音译《哈敦·温都苏鲁·额尔德尼因·托卜赤》,汉译作《诸汗根源之珍宝史纲》,简称《珍宝史纲》,今通称《蒙古源流》。东蒙古鄂尔多斯部乌审旗※萨囊彻辰以蒙文撰写。成书于康熙元年(166

  • 载洵

    1885—1949清宗室。满洲正白旗人。爱新觉罗氏。醇贤亲王奕䥈之子,摄政王载沣胞弟。初封辅国公,晋多罗贝勒,加郡王衔。历任筹办海军事务大臣、参预政务大臣、海军部大臣等职,曾前往欧洲各国

  • 阿津河卫

    见“阿真河卫”(1228页)。

  • 阿哈玛特和卓

    见“玛哈图木·阿杂木”(955页)。

  • 大林牙院

    见“林牙”(1291页)。

  • 辰州府

    行政区划名。明改辰州路置,治所在今湖南沅陵县,隶湖广布政使司。清初沿用明制,领州1,县六:黔阳、麻阳、沅陵、泸溪、辰溪、溆浦。康熙三年(1664),改属湖南。乾隆元年(1736),割黔阳、麻阳属沅州府

  • 千奴

    1254——1324元朝大臣。玉耳别里伯牙吾氏。提刑按察使※和尚之子。以功臣子,拜武德将军,袭江南浙西道提刑按察使。以江浙行省、行台同治杭州,不宜,谏移行台于建康。迁山南湖北道提刑按察使。世祖至元二十

  • 蒙秦睑

    唐代南唐地方行政区划名。为“十睑”之一。近代人研究,疑为“蒙巂”异写。在今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北部至漾濞彝族自治县一带。由南诏王遣子弟镇守。参见“十睑”(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