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杜拉特部

杜拉特部

清代哈萨克大(乌拉)玉兹分支部落名。又译都拉特部。其先民一说是唐代西突厥的※“咄陆”,一说为15世纪蒙古“朵豁剌特部”。乾隆二十三年(1758),归附清朝。18—19世纪时,分别游牧于吹河、塔拉斯河及伊犁河流域等地。是大玉兹中人口最多、力量最强之部落。

猜你喜欢

  • 回鹘公主城

    见“可敦城”(492页)。

  • 榜式

    即“榜什”(2420页)。

  • 内火器营

    参见“火器营”(393页)。

  • 泮官特勤

    见“忠贞可汗”(1414页)。

  • 达郭

    僜语音译。解放前西藏察隅地区僜人使用的一种小木锄。选用天然树丫砍削制成。锄作勾状,勾长10余厘米,柄长约40厘米。用以除草和松土,工效极低,且易损坏。

  • 差地

    藏语“差新”、“差兴”、“差莎”、“差丹莎新”的意译。即支差的土地。民主改革前藏族地区称为※差巴的农奴从农奴主处分得的一种份地名。其条件是必须保证为农奴主支应各种徭役,或者还有实物、货币等,并被固着在

  • 兀列

    见“库页岛”(1109页)。

  • 马合木·喀什噶里

    见“突厥语词典”(1760页)。

  • 皇元圣武亲征录

    书名。简称《圣武亲征录》。作者佚名。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疑为中统四年(1263)请延访成吉思汗事迹付史馆之王鹗等人。一卷。成书年代多认为应在世祖至元年间(1264—1294)。记载成吉思汗一生主要事

  • 阿敦

    ①满语音译,意为“牧群”。清顺治十八年至康熙十六年(1661—1677),禁中设“阿敦衙门”,由御马监改称,即上驷院前称;辖以“阿敦昂邦”,即后称“上驷院卿”,正三品,2员,掌御马等牧养、管理、使用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