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柯尔克孜”,突厥语,系本族自称,一般释为“四十个姑娘”;另可解释为“四十个部落”;或谓为“草原人”等。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少数散居于其他各县和黑龙江省富裕县等。人口141549人(1990)。绝大部分居民使用柯尔克孜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有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居南疆者通晓维吾尔语,居北疆者通晓哈萨克语,居黑龙江富裕县者通用汉语、蒙古语。其先民,汉时称“鬲昆”、“坚昆”;魏晋称“纥骨”、“契骨”;隋唐称“黠戛斯”;宋称“辖戛斯”;元明称“乞儿吉思”、“吉利吉思”;清称“布鲁特”。原分布于叶尼塞河上游流域,后逐渐向西南迁至天山地区,并与当地突厥、蒙古部落相融合。唐时受突厥统治。唐贞观二十二年(648),黠戛斯首领俟利发失钵屈阿栈亲至唐要求归属,唐以其地设坚昆都督府,隶燕然都护府。景龙四年(710),被东突厥征服。天宝三年(744),又属回纥汗国统治。开成五年(840),灭回鹘,建立黠戛斯汗国,拥众数十万,胜兵8万。疆域东至骨利干,南邻吐蕃,西连葛逻禄,曾占领安西北庭。和唐朝关系甚密,贡使不绝。13世纪,吉利吉思居住在阿浦水(今阿巴坎河)与玉须水(今乌鲁克木河)之间,受元朝统治。在叶尼塞河上游曾设万户府。至元七年(1270),元朝派刘好礼任吉利吉思、谦州等五部断事官,采取措施促进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明代,乞儿吉思一度臣服于喀尔喀蒙古札萨克图汗属部阿勒坦汗,后隶属于准噶尔。16至18世纪,沙俄侵占叶尼塞河上游乞儿吉思的大片土地,遭到其强烈反抗。后一部分被准噶尔强迁往西部天山伊塞克湖等地区。乾隆二十年至二十四年(1755—1759),助清朝平定准噶尔贵族和大小和卓之乱,分布于天山南北的东西布鲁特先后要求归附,少部分随准噶尔军被俘东迁至黑龙江一带。19世纪以来,积极参加反对英、俄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巡守边防,为捍卫祖国西北边疆作出贡献。1944—1949年,曾积极参加北疆的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区革命和南疆的蒲犁革命。解放前,盛行游牧宗法封建制,部落组织和氏族观念浓厚,具有血缘关系的游牧群“阿寅勒”为部落基本生产单位和社会组织,多信仰伊斯兰教,居富裕县者信奉喇嘛教。主要从事畜牧业,少数兼营农业,饲养管理和耕作方法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解放后,进行了社会改革,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有很大改善。文化遗产丰富,能歌善舞,在人民中流传着各种形式的诗歌、音乐、传说、故事、童话、寓言、谜语和造型艺术。著名英雄史诗《玛纳斯》是一部规模宏伟的历史长卷,也是一部具有相当高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口头文学。

猜你喜欢

  • 毕七克齐

    见“仲译钦布”(799页)。

  • 西夏须知

    书名。1卷。宋刘温润撰,已佚。本书为内殿承制,鄜延都监刘温润守延州时编录西夏境内杂事,凡15条目。清代已非全帙。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尤袤《遂初堂书目》、郑樵《通志·艺文略》、

  • 哈麻

    ?—1356元朝大臣。康里人。字士廉。冀国公秃鲁子。母为宁宗乳母。初充顺帝宿卫,有口才,深受宠信,累官殿中侍御史。因恃势谋害大臣脱脱,贬南安,后召为礼部尚书,迁同知枢密院事。因趋附右丞相脱脱,与左丞相

  • 清公主府

    清代园林式建筑。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北部。雍正时修建。有过厅、大厅、内院共五进。门前立照壁,东侧为庭园,内有假山、池沼。康熙帝第六女恪靖公主(亦称“海蚌公主”)嫁喀尔喀蒙古噶勒旦多尔济之子土谢图

  • 彭彦晞

    即“彭士愁”(2176页)。

  • 六字真言

    藏传佛教咒语名。藏语称“嘛呢意珠”。即“观音六字明咒”。六字即“唵、嘛、呢、叭、咪、哞”。源自梵文。唐代已被吐蕃尊信,敦煌石窟题记中到处可见。或书于寺院,或刻之于石,铸之于金属器皿,印之于布、纸,或藏

  • 王迢触

    东魏胡人起义首领。汾州(治今山西汾阳县)胡人。孝静帝天平三年(536)九月,与曹贰龙聚众起兵反魏,署立百官,改元平都。不久,为东魏丞相高欢所破,事败。

  • 噶锡鼐那木扎尔色卜腾

    ?—1740清代西藏地方官员。藏族。西藏阿里地区贵族,后藏阿里总管※噶锡鼐策丹扎喜子,首席噶伦康济鼐之侄。雍正七年(1729),袭父头等台吉爵。九年(1731),献方物,世宗以其为朝廷出力,办事甚妥,

  • 徒离骨

    见“耶律图鲁窘”(1326页)。

  • 贞观宝钱

    西夏钱币名。铸于夏崇宗贞观年间(1101—1113)。西夏文“宝钱”二字或译作元宝。铜质小平钱,有著录,未见传世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