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柴壁之战

柴壁之战

十六国时北魏与后秦的一次战争。柴壁,即今山西襄汾县西南汾河东岸柴庄。北魏天兴五年(402)六月,后秦姚兴遣义阳公姚平和尚书右仆射狄伯支等率步骑4万攻魏,拔乾壁(今山西临汾南汾水东岸),兴自将大军继之。七月,北魏拓跋珪遣毗陵王拓跋顺及豫州刺史长孙肥领6万骑为前锋,自帅大军继发以击之。八月,长孙肥等追击姚平至柴壁,平婴城自守,兴将4.7万兵救之,欲据汾水东天渡运粮以馈平。珪命增筑重围,内以防平之出,外以拒兴之入。后采纳广武将军安同建议,截汾曲为南北浮桥,乘西岸筑围。并率步骑3万逆击兴于蒙坑(今山西襄汾、曲沃2县之间汾河以东)之南,继分兵四据险要,使秦兵不得近柴壁。兴屯汾西,凭壑为垒,束柏材从汾上流纵之,欲以毁浮梁,魏军皆钩取以充薪柴。十月,城内粮竭矢尽,平乘夜率众突西南围,兴列兵汾西,举烽鼓噪为应。兴欲平力战突围,平望兴攻围引接,但叫呼相和,莫敢逼围。平计穷,乃帅麾下赴水死,诸将多从之赴水,珪使善游者钩之,执狄伯支及越骑校尉唐小芳等40余人,余众2万余人(一说10将4万余人)皆束手就擒。兴坐视不能救,举军恸哭,声震山谷,数遣使求和于魏,珪不许,乘胜进攻浦阪(也作蒲坂,今山西永济县西南浦州镇),寻闻柔然谋攻魏,始引兵还。

猜你喜欢

  • 卓克基土司

    清代藏族土司。在今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马尔康县境内。为嘉绒藏区较大土司之一,原辖督部、茶铺、四大坝三农业区、一牧业区。其始祖良尔吉,原为杂谷土司之土舍,乾隆十三年(1748),从征金川有功,被封为长官司

  • 披甲

    清代八旗兵的俗称。旗制规定:凡年满18 (初期定为15、16),或身高五尺以上者,即可选充。几丁抽一为兵,则视各时期需要而定。清太宗皇太极时代(1626—1643年在位),曾规定满洲牛录各以三丁抽一,

  • 喜申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满洲源流考》作希禅卫。永乐八年(1410)十一月,乞烈迷首领干塔奴等来朝,以其居地置此卫,命干塔奴为指挥佥事。治所在前苏联哈巴罗夫斯克一带。宣德八年(1433)闰八月,

  • 袍子队

    内蒙古察哈尔草原抗日武装组织。由镶蓝旗十苏木章京苏力亚组织领导,全队有20余名牧民,均穿蒙古袍,故以“袍子队”见称。各为自卫队,实际在暗中协助八路军大青山游击队打日寇、除蒙奸。1939年,八路军组建骑

  • 小百夷

    参见“百夷”(747页)。

  • 李守贵

    ?—1056西夏官员。党项羌族。夏景宗时(1032—1048)为大臣野利遇乞部下掌出纳官。又为李元昊宠妃没藏氏幸臣。毅宗福圣承道四年(1056)九月,受没藏氏遣至屈野河巡视,回报其兄国相没藏讹庞侵耕宋

  • 卓戈纹

    即“达戈纹”(725页)。

  • 旧老城

    见“佛阿拉”(1096页)。

  • 贺兰山佛祖院

    西夏佛寺。在西夏三大山之一贺兰山中。西夏时期党项僧人平尚重照禅师的弟子李慧月曾于此印制汉文大藏经12部、《华严经》54部,又抄写金银字《华严经》1部及其他佛经。

  • 喀尔喀车臣汗部右翼前旗

    清外蒙古诸旗之一。牧地东至萨喇克河接车臣汗旗界,西至喀喇诺尔接本部右翼中右旗界,南至喀喇莽鼐接车臣汗旗界,北至昭莫多接本部中后旗界。有佐领一个半。会盟于克鲁伦巴尔和屯盟。康熙二十七年(1688),硕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