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段思平

段思平

893—944

五代十国后期云南大理国创建者。白族。祖籍武威郡(今甘肃武威),先世移居云南,融入白蛮,为白蛮大姓。世为南诏大臣。六世祖※段俭魏(段忠国),为南诏王阁罗凤大军将,败唐军有功,升清平官。四世祖※段宗榜为南诏王丰佑大军将、清平官,除权臣王嵯巅,扶立丰佑子世隆。父段宝(段保隆)为南诏布燮。母白姐阿妹。生于云南大理喜睑(今喜洲)院塝村。早年家境没落,放牧山中,甘贫度日,故知民间疾苦。后出仕为幕览(小府副将)。时为郑氏大长和国,剑川节度使※杨干贞把持军政,政局动荡,民怨四起,故在民间酝酿起义,民谣云:“羊(指杨干贞)本狼,快要亡,段思平,得天下”。“凡牧牛、牧马及鸡鸣、犬吠等处皆云段思平将为王”(见蒋彬《南诏源流纪要》)。事传至杨干贞弟杨诏(一作杨明或大杨明)耳中,欲捕杀之未遂,思平则积功为通海节度使,并借机组织军马。杨干贞先后灭郑氏大长和国、赵氏大天兴国,建大义宁国,更加贪暴,严厉镇压反抗者,遂与其弟段思良(段思胄)四处逃亡,暗中联络高氏、董氏等白族大姓集团,筹备起义。以“减尔税粮半,宽尔徭役三载”为号召,发动广大奴隶、农奴起义;又以“赦徭役”为条件,取得滇东黑爨、松爨37部的支持。确定于后晋天福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合公元937年2月4日)举行暴动,借兵37部,会师于石城(今云南曲靖),挥兵西进至品甸(今云南祥云),会合洱海地区村社农奴、奴隶起义队伍,直趋大理。二年,过江击杀杨诏,攻破太和城(在今大理城南)和阳苴咩城(今大理城西),杨干贞出逃,遂灭大义宁国,建大理国,年号文德,定都阳苴咩城。即位后,厉行改革,“尽逐杨氏邪臣,罪大者正罚爽,表暴贞良。更易制度,损除苛令”。释放奴隶,减赋税,赦徭役,于是远近归心,咸奉约束,把南诏末期以来各族、各部分裂、战乱的局面重新统一起来,建立封建制度。封董伽罗为相国,领成纪(今云南永胜);封高方为岳侯,领巨桥(今昆阳);封爨判为巴甸侯(在滇东),37部首领亦予加封。赐西双版纳首领叭真以“虎头金印”,封特磨道(今文山州),壮族首领侬民富为“坦绰”(沿用南诏清平官称号)。开农田,兴水利,发展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大理马”、“大理刀”亦由此驰名中国内地。笃信佛教,在位8年,年年建寺,铸佛万尊,子孙相因,故大理国又有“佛国”之称。卒后其子段思英继位。谥号“太祖圣神文武皇帝”。

猜你喜欢

  • 鄂尔多斯青铜饰碑

    即“匈奴青铜饰牌”(857页)。

  • 伊斯哈克拜克

    1902—1949新疆三区(伊犁、塔城、阿勒泰)革命领导人之一。又译伊斯哈克伯克,全名伊斯哈克拜克·穆依诺夫。新疆乌恰县人,柯尔克孜族。幼时就学于经文学校。16岁被荐举为部落伯克。1925年应募至边卡

  • 拜寺口塔

    西夏寺塔。地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金山乡贺兰山东麓拜寺口寺院内。西夏时期建,今存两塔,俗称双塔。两塔依东、西方向并列,相距百米。同为八角形密檐式砖塔,13层,高约45米。塔顶为上仰莲花刹座,承托十三

  • 札穆图卫

    见“只卜得卫”(551页)、“者不登卫”(1349页)。

  • 满语官爵称谓

    满族先民称其首领为“牛录额真”(后改称“牛录章京”)。明万历十一年(1583),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翌年即以“牛录额真之爵”赏给被征服者洛科等人。后金天聪八年(1634),改其八旗官爵汉名为满名“昂邦

  • 升得

    西藏珞巴族崩尼、崩如、纳等部落对获得自由奴隶的称谓。亦称“阿比辛姑玛”,珞巴语音译,意为“自由人”、“自由奴隶家族”。“升得”所繁衍的后裔在各部落均已形成家族或氏族,其与原主人家族或氏族已建立起一种兄

  • 布老

    ①布依语音译。又称“寨老”。布依族旧时村寨头人。流行于贵州部分地区。在自然村寨中,共同推举寨中德高望重的老人来担任。职责为:维护和行使乡规民约,调解民事纠纷,与邻寨共同商讨某些御外事件等。 ②参见“都

  • 张云鹏

    明朝官员。字天翼。白族。云南大理府(今大理市)喜洲上洪坪人。弘治十五年(1502)中进士,授大理寺评事。为官清正,执法严明,对横行霸道的宦党也“如法判拟,不少假借”,故触怒宦官刘瑾,被贬为湖广宁远县丞

  • 西布特哈

    清末政区名。全称“西路布特哈总管衙门。”康熙(1662—1722)中,清廷将分布嫩江流域之索伦(今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等渔猎民族编旗设佐,置布特哈总管衙门领之。光绪二十年(1894),裁并衙门三总

  • 肃慎故地

    古肃慎族所居之地。约东临日本海,西近嫩江,南达牡丹江上游一带,北有黑龙江中下游流域的广大地区。汉晋时的挹娄、南北朝至唐时的勿吉、靺鞨诸部,也大体居此。《新唐书·渤海传》所载“以肃慎故地为上京”,“其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