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民族同化

民族同化

一个民族或其一部分丧失本民族特征而变成另一个民族的现象。它是从民族产生以来,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的历史现象。民族同化可分为自然同化与强迫同化两种。自然同化是进步现象,而强迫同化则是一种民族歧视、压迫行为,二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自然同化一般表现有:比较落后的民族与比较先进的民族交往时,自然吸收先进民族的文化,逐渐改变,直至最后完全丧失自己的民族特征,变成了别的民族。整个过程是自愿自然演进的,没有借助于暴力、特权和强迫手段。但是,在同化的过程中也存在着斗争,被同化民族中往往有少数人企图阻止同化的趋势,但其结果总是阻挡不住。因为,自然同化是先进取代落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同化在世界各国和中国历史上曾大量发生。美利坚合众国在1891—1909年的19年中,从欧洲迁去移民1000多万人,其中有奥地利人、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匈牙利人、爱尔兰人、意大利人、波兰人、俄国人(大部分是犹太人)、瑞典人等。这些来自不同民族的移民后来逐渐同化,形成了美利坚民族。列宁曾形象地把纽约州比作碾碎民族差别的大磨房。在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时期,90万俄罗斯农民和工人被吸引到乌克兰民族地区,很多人被乌克兰民族所同化。中国历史上许多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契丹、羯等民族,进入中原地区以后,受到汉族先进生产方式的影响,逐渐地接受了汉族的文化,最后丧失了本民族的特征,主要被汉族和其他民族所同化。这种自然同化具有很大的历史进步作用。强迫同化是一个民族利用暴力或特权强迫别的民族放弃自己的特征而成为它的一部分。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统治民族的统治阶级对被统治民族的强迫上。如王莽新朝时期,强迫匈奴人改匈奴称号为汉族称号,改匈奴人姓名为汉人姓名。清初满族统治者强迫汉人改穿满人服装,照满人习惯蓄发。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党政府强迫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只准用汉文和汉语教学,不准使用各民族自己的语言文字等。强迫同化是以被同化民族遭受很大的痛苦和牺牲作代价的,是民族压迫的一种表现,因而受到被统治民族的反抗。无产阶级坚决反对强迫同化。

猜你喜欢

  • 成汉中宗

    见“李寿”(1017页)。

  • 下坛经

    羌族原始宗教三大经典之一。是有关鬼事的经典,用于赶鬼、送鬼、驱邪、或为凶死者(滑坡、坠岩、落水、抹喉、难产而死)招魂除灾等。巫师作法演唱之先,须唱上坛经序经之一《笛雪儿匹》(意为“还愿”)中的一段,然

  • 玛尔噶朗

    即“麻耳亦囊”(2099页)。

  • 科布多额鲁特部

    蒙古部名。有2义:一为科布多地区诸额鲁特部总称,包括新土尔扈特部2旗,新和硕特部1旗,科布多额鲁特旗,杜尔伯特部赛音济雅哈图盟16旗;一为科布多额鲁特台吉达木拜所属额鲁特旗专称。

  • 阿沙赤

    见“阿沙”(1192页)。

  • 杨难敌

    ? —334东晋时前仇池国君主。略阳清水(今甘肃清水县西北)氐人。※杨茂搜长子。晋建兴元年(313),被晋宗室南阳王司马保委为征南将军。后受父命率军救援梁州刺史张光攻杨虎,因与光有前怨,又受虎重贿,遂

  • 两都之战

    元代天历初年的皇位争夺战。致和元年(1328)七月,泰定帝也孙铁木儿病死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八月,留守大都(今北京)的佥枢密院事燕铁木儿和西安王阿刺忒纳失里发动兵变,遣使迎立武宗海山次

  • 天晴县

    渤海王国置。为南京南海府睛州辖县之一(一说为州附郭县)。县治故址有说在今朝鲜咸镜南道咸兴西北旧津里;旧有依《辽史》误指在辽宁海城县境。辽灭渤海后,其民与睛州所属大多被辽迁至今辽宁海城县附近,置嫔州(治

  • 缚喝

    西域古地名。见《大唐西域记》,又称小王舍城。即今阿富汗伐济腊巴德(巴耳黑)。《魏书·西域传》作薄罗(“巴耳黑”之古译),为大月氏西迁后首都;又作拔底延、王舍城,为哒灭大月氏后之都城名。

  • 额尔德尼伯克

    ?—1770中亚霍罕城首领。又称伊尔达纳比、额得讷比。乌兹别克族。十八世纪中期,统一费尔干纳地区,势力渐长。乾隆二十四年(1759),率属附清,屡遣使纳贡,并派人至喀什噶尔(今喀什)等地贸易。自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