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满文篆字

满文篆字

满文书写字体之一。1599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命额尔德尼、噶盖2人仿蒙古字创制满文,满族遂有了本族文字。天聪六年(1632),清太宗皇太极命儒臣达海改制满文,同时仿汉字篆文,镌刻满文篆体文。据《盛京典制备考》载,乾隆十一年(1746),在盛京“凤凰楼中层设金龙柜十五顶,尊藏宝十颗”,有满汉篆文《大清受命之宝》、《皇帝之宝》、《奉天法祖亲贤爱民》、《敕命之宝》;满篆文《皇帝之宝》、《奉天之宝》、《天子之宝》等。时满文篆体字使用范围有限,除上述各印宝外,只有顺治十年(1653)以前给朝鲜国王的印“篆有清文”,但没篆汉文。同年,礼部奉旨改铸“清汉字”篆赐给。乾隆初,高宗弘历命儒臣编《交泰殿宝谱》于十一年书成,经“广搜载籍,援据古法”,共制篆书32类:有玉箸篆、柳叶篆、雕虫篆、穗书篆、蝌蚪篆、龙爪篆、愤书篆、麟书篆、龟书篆、奇字篆、转宿篆、殳篆、金错篆、大篆、龙书篆、剪刀篆、芝英篆、缨络篆、垂露篆、小篆、悬针篆、鹄头篆、鸟书篆、钟鼎篆、垂云篆、鸟迹书、刻符书、飞白书、倒薤篆、方大篆、碧落书、鸾凤篆。十三年,命协办大学士傅恒等将《盛京赋》中的“清汉正文,缮写各家篆体”,并按既定篆法,“施之宝印,以昭划一”。除皇太极“青玉皇帝之宝”等4宝,因原是“清字篆文”,由先代相承,“传为世守者,不敢轻易”改镌外,以下早年篆以满文的21宝“一律改镌与汉篆文相配”。文武各官皆用篆印,只是质地、大小有别。乾隆中叶以后外任将军、大臣、八旗诸佐领及琉球、安南等国,皆赐以满文篆印。

猜你喜欢

  • 丹津旺溥

    清代四川麻书土司。藏族。乾隆(1736—1795)中,麻书、孔撒两土司争产构衅,以年幼势弱,逃往瞻对,被其叔喇嘛群赞藏匿里,请求清军援助。清廷因麻书为受印土司,不便被孔撒兼并,令四川总督前往开导,经剖

  • 西藏粮台

    清代为入藏清军经办粮食、军饷、军械的机构。驻藏官兵之口粮、薪饷、军械初由内地运送。乾隆五十三年(1788),清军入藏驱赶廓尔喀,军运繁重,始设机构专司其事。自打箭炉出口,设理塘、巴塘、察木多、拉里、前

  • 鄂弼

    ?—1763清朝大臣。满洲镶蓝旗人。西林觉罗氏。大学士鄂尔泰第三子。乾隆五年(1740),授三等侍卫。二十三年(1758),授汉军正红旗副都统,署刑部侍郎。二十四年,授山西巡抚,以办理赈灾、平粜、练兵

  • 一那蒌氏

    吐谷浑氏族、部落名。以部为氏。又作他娄屯、七那楼、乙那楼、那蒌氏、那蒌,后改称蒌氏。本为辽东鲜卑。晋太康年间(280—289),随*吐谷浑西迁甘肃、青海一带,成为吐谷浑国诸部之一。鲜卑拓跋氏所建北魏政

  • 公哥亦思监

    1308—1336元代白兰王。全名公哥列巴亦迥乃思监藏班藏卜。乌思藏人。出身于萨迦款氏家族。白兰王※琐南藏卜弟。泰定间(1324—1328),由乌思藏至京师大都(今北京),诏命中书持羊酒效劳。后尚元帝

  • 青羌

    宋代黎州境内羌人一支,参见“弥羌部落”(1541页)。

  • 段正淳

    宋代云南大理国(后理国)第十五世国王。亦作段政淳,清代因避讳改淳为纯。白族。大理人。段正明弟(一说段正明子)。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取代大理国的大中国国王高升泰迫于传统势力及佛教意识,遗命其子高

  • 龙安府

    明代四川土府名。参见“松潘等处安抚司”(1298页)。

  • 赵全

    ?—1570明代移居土默特的白莲教首领。蒙古名仪绷(仪宾之意)。汉族。大同阳和(今山西阳高)人。嘉靖三十三年(1554),与李自馨、王廷辅等白莲教首领30余人投东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与先期投俺答汗

  • 太仆寺左翼牧厂

    清政府直属牧场之一。位于张家口东北。东至宣化府边界,西邻镶黄旗牧厂,南接镶蓝旗牧厂,北抵察哈尔镶黄旗。东西距130里,南北距50里。其地约在今河北省崇礼县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