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特
达斡尔族的传统食品之一。糕点的一种。达斡尔语音译。制法:将稷子米面拌以稠李子或山丁子(均为野果)面,加糖拌牛油后压成糕片的食物。达斡尔族多于年节制作、食用,也是婚丧时用以款待客人的食品。
达斡尔族的传统食品之一。糕点的一种。达斡尔语音译。制法:将稷子米面拌以稠李子或山丁子(均为野果)面,加糖拌牛油后压成糕片的食物。达斡尔族多于年节制作、食用,也是婚丧时用以款待客人的食品。
清代四川德格地区八邦寺活佛。藏族。原住西藏噶玛丹萨寺,曾留学印度。德格土司丹世泽仁尊其为上师,迎到德格,修八邦寺,后遂成为该寺寺主,为藏传佛教(喇嘛教)噶举派中与黑帽系和红帽系不同的另一派系活佛系统,
见“伊即轩”(804页)。
古代好貂皮名。因产于挹娄族地区而得名。为该族向中央王朝纳贡和与中原人民交换的物品之一。由于皮轻毛暖,深为中原人民喜爱。其后裔勿吉、靺鞨、女真等也皆从事捕貂。
阿昌语音译,意为“拉婚”。旧时云南德宏阿昌族地区一种缔婚形式。解放前阿昌族青年男女恋爱自由,通过“串姑娘” (阿昌语称※“作涅勤”)往往物色上心爱的对象,当双方要求结合时,却遭父母反对,姑娘和小伙子约
金代女真族姓氏之一。亦作乌延。来源于部名。居蝉春水(今吉林延边境嗄呀河)、阿不塞水(在今张广才岭附近)、星显水(今延边境布尔哈通河)、速平路(治前苏联滨海边区塔乌河流域)、曷懒路(治今朝鲜咸镜南道咸兴
西夏译汉文类书。汉文原著唐于立政编,共10卷50目。汉文本早佚,后在敦煌石室遗书中发现部分残片。西夏文本译者佚名,亦为10卷50篇。为西夏仁宗乾祐十二年(1181)刻字司刻本。蝴蝶装,页面25×12.
蒙古语音译,意为“支马差之人”。准噶尔部承办汗或大台吉一切蒙古包及搭支帐房等事务的官员。后形成库图齐纳尔鄂拓克,由5宰桑管辖。约4千户。
萨满教神祗之一。鄂伦春语音译。旧时流行于今内蒙古、黑龙江省鄂伦春族地区。是管草的神,又称为夏天的神。20世纪初始出现,据说系自汉族地区传入。多数地区无神像,有的地区神像是画在布上的两个人形,左右为两个
996—1031辽代大臣。又记作疋梯。一名昌裔。字苏隐。契丹族。兰陵郡王※萧恒德子,母为延寿公主(圣宗女)。父母早亡,育宫中,及长,尚秦晋王公主(一作韩国公主),拜驸马都尉,为殿前副点检。开泰八年(1
清和民国初期鄂伦春族以※乌力楞”或※“安嘎”(一作阿那格)为单位出远猎的领导者之一。一作“乌纠尔达”,鄂伦春语音译。由同猎者全体成员选举产生,为※“塔坦达”(狩猎长或家族长)的副手,故有的地区称“小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