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白裤瑶

白裤瑶

汉人对部分瑶族的称谓。自称“瑙格劳”,意为“白人”。因男子都着长略过膝绣红色直条的白色灯笼裤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广西南丹和黔南荔波县境。历史上长期受外族莫氏土官的统治,被迫住在贫瘠的山区,至解放前夕,还残留有浓厚家族公社色彩的“油锅”组织。

猜你喜欢

  • 都老制

    壮族传统社会组织。“都老”亦称“布老”、“布求”。壮语音译,意为“寨老”、“乡老”。在多数地区是自然形成的,无定额,每个村寨少者1人,多者3—5人。广西上思县三科村等地,都老由村民民主选举产生。平时与

  • 邑落

    ①氏族、部落或农村公社。《后汉书·挹娄传》:“无君长,其邑落各有大人。”《魏书·勿吉传》:“邑落各自有长,不相总一。” ②村落。《三国志·吴志·黄盖传》:“皆奔走尽归邑落。”

  • 可敦城

    回鹘汗国时兴建,以居唐公主、回鹘汗国可敦(突厥语,意为“皇后”),故名。在今蒙古土拉河上游,布尔根省哈达桑东辽圣宗统和二十二年(1004),为镇州治所及西北路招讨司驻地,置建安军以镇遏北方诸部。辽保大

  • 弘慈寺

    明代东蒙古第一座黄教寺院。亦称大召(蒙语伊克召)、阿勒坦汗庙、格根汗庙、甘珠尔庙、释迦牟尼庙、银佛寺、无量寺等。万历七年(1579),由蒙古右翼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阿勒坦汗)及其夫人三娘子在归化(今

  • 拓跋魏

    即南北朝时期的北魏,以皇室为鲜卑拓跋氏而得名。参见“北魏”(529页)。

  • 富尔哈河卫

    见“弗郎罕山卫”(670页)。

  • 常遇春墓

    明开国将领※常遇春(回族)墓。地在江苏南京太平门外白马村。茔地周约160米。坟高2丈。墓堡园形、径10米。旁立石人4、石虎、羊、马、石望柱各2。历遭破坏,原有享殿及宋濂所撰《鄂国公常遇春神道碑》,今皆

  • 卜阳

    东汉长沙武陵地区少数民族起义首领之一。桂阳(今湖南郴县)人。桂阳蛮渠帅。习有武功,家有财富。详见“长沙武陵蛮起义”(371页)。

  • 不只吉儿台吉

    明代蒙古右翼多罗土蛮部领主。一译布齐吉尔。孛儿只斤氏。※达延汗孙,※阿尔苏博罗特(我折黄台吉)长子。驻牧于山西西北偏关外6—7百里处。在山西水泉营和得胜堡二处与明互市。子五。

  • 阿勒迪额儿

    蒙古国时期乞儿吉思首领。又译阿里替也儿、按迪也儿。13世纪初游牧于谦河(今叶尼塞河上游)流域。元太祖二年(1207),接受成吉思汗使者按弹、不兀剌招降,与※也迪亦纳勒等遣亦里克帖木儿等使臣献白海青、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