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砍戛

砍戛

布依族旧时葬俗。亦称“砍替”、“砍历”、“做戛”、“打戛”。流行于贵州布依族民间。其俗:老人死后,在出殡前,其子女便牵1条大水牛(黄牛或马亦可),拴于“鬼场”的1根“鬼桩”上,孝男女在巫师率领下,绕牛转3圈,反复跪拜,然后由死者女婿用大刀把牛砍死,如女婿年幼或无女婿,可由侄女婿执行,或由女婿、侄女婿执刀做个象征性动作,由他人代行。牛死后,取一部分肉款待吊唁的亲友,一部分分送亲友带回家。孝男女及亲属则绝对不可染齿。关于此俗,明万历《贵州通志》卷14有载,清乾隆《独山州志》卷3记载尤详:独山仲家“亲死以白帕裹头,合族不吃肉,只啖鱼虾,为斋菜,婿家购鱼为赙以助。丧祭,凡亲眷及瓜葛本村邻近,男妇络绎成群,丧家或屠牛二三只,或五六只,尽分亲友,牛多者为大户。……宰牛马,会亲戚饮,名曰砍替。”此俗产生原因,民国《镇宁县志·民风志》在“砍戛”一词下提到“砍牛原意,据云免死者被野魅吞食,故杀牛以替。”

猜你喜欢

  • 乙旃氏

    高车十二姓之一,北魏宗族十姓之一。亦作乙干氏。原居于大漠之西。早在东汉时就投归拓跋鲜卑。据《魏书·官氏志》载,献帝拓跋邻七分国人后,“又命叔父之胤曰乙旃氏”,即令其后裔统高车之乙旃部,以此为姓。孝文帝

  • 百粤风土记

    书名。广西风土志。1卷。明谢肇淛(字在杭,福建长乐人,汉族)撰。是书为其在广西右布政使任内所作。成书于明天启二年(1622)九月。因广西古属百越地,故名。内容记广西山川、物产、民族、社会、历史等,所记

  • 山哈

    畲族自称之一。又称“三哈”、“山达”、“山客”。畲族“哈”、“达”为“客”之意。今闽东、浙南畲族地区普遍使用,流传口头,于史无载。他们自认是从外地迁来此地,或从山上迁居平原的客人,故称。一说“三哈”即

  • 曲出

    见“阔出”(2273页)。

  • 斫汗那

    见“石汗那”(450页)。

  • 苏龙

    珞巴族部落名。自称“布瑞”,藏族称之为“丁珞”。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隆子县南面的喜马拉雅山区。传说其祖先与崩如、巴依、玛雅、阿帕塔尼和纳等部落的祖先为兄弟。有阴垛、姑佑、石鲫、石觉、布更、布耶、嘎恨、嘎得

  • 斡脱

    ①蒙古语音译。源于突厥语,意为“同伙”,特指突厥和回回商帮及其成员,蒙古国和元代引伸为经营高利贷商业的官商。蒙古大汗至诸王、公主、后妃皆置斡脱,提供本银予回回商人经营商业,发放高利贷,以牟巨利,称为“

  • 代理摄政

    藏语“司曹”的意译。一作“司伦”,意“政务大臣”。位在※噶伦上,秉承达赖意旨领导※噶厦工作。始设于※十三世达赖时。首任为夏扎·边觉夺吉,二任雪康,三任系十三世达赖胞侄朗敦·贡噶旺秋,皆世俗贵族。195

  • 闲散

    清代旗籍中无职位无职业者之称。清入关前后,八旗内成丁者多有兵差之役。随着人丁繁衍,兵差各有定额限制,于是闲散之称突出。未被考中※披甲者,称※余丁。历年没有机会参加挑甲考试者,称※幼丁。东北幼丁于满语内

  • 噶勒察

    见“噶尔察”(249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