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腾舞
古代少数民族舞蹈。流行于今新疆和中亚一带。其特点多为男子独舞,回旋急转,纵身上腾,腾踏跳跃。舞者多头戴虚顶尖帽,帽上缀珠,以便舞时闪烁生光。唐代传入中原,盛行于长安,风靡一时,后更遍及各地,对我国舞蹈发展史有着深远影响。唐代诗人李端、刘言史对该舞曾有过生动的描述。
古代少数民族舞蹈。流行于今新疆和中亚一带。其特点多为男子独舞,回旋急转,纵身上腾,腾踏跳跃。舞者多头戴虚顶尖帽,帽上缀珠,以便舞时闪烁生光。唐代传入中原,盛行于长安,风靡一时,后更遍及各地,对我国舞蹈发展史有着深远影响。唐代诗人李端、刘言史对该舞曾有过生动的描述。
※奚族之一部分。唐代末年※契丹崛起,奚族为其所役属,后因不堪受虐,部分西迁妫州(今河北怀来)北山投唐,称“西部奚”,余部自阴凉河(今内蒙赤峰南锡伯河)移居古北口外琵琶川(今辽宁建昌县境)一带,称“东部
西辽承天太后耶律普速完年号。约1164—1177年,凡14年。
元代管理地方寺院僧尼事务之官署名。元初置宣政院(初名总制院),命帝师(藏传佛教萨迦教派高僧)领院事,以管理全国佛教及吐蕃全境军民事务。至元二十八年(1291),于杭州设行宣政院。至大四年(1311)罢
清代西藏地区喇嘛僧人的概称。清朝为实行分治,对凡在西藏地区的佛教僧人概称之为“西藏喇嘛”,以与其他地区僧人相区别。西藏佛教事务,由理藩院和驻藏大臣协同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管理。
解放前新疆维吾尔族聚居区城镇手工业行业宗教首领。负责于集会上带领同行手工业者祈祷,并在一年一度的盛大集会上给大家解读《行书》。因《行书》中部分是用阿拉伯文写的,除宗教职业者外,少有人认识。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正统(1436—1449)后设。《满洲源流考》将此卫与永乐六年(1408)三月所设者帖列山卫作绰拉题卫或绰拉题山卫。
见“卜怜吉歹”(20页)。
708—764唐朝大将。契丹族。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南)人。契丹首领。唐蓟郡公楷洛之子。沉毅有大略,善骑射,武后时入朝,历任左卫亲府左郎将、安北都护,以破吐蕃、吐谷浑功,进云麾将军,累迁朔方节度副使。
普米族信仰的原始宗教。普米语“丁”意为“土地”,“巴”指“普米”,丁巴教即“普米土地上的宗教”。因称巫师为“丁巴”,故名。后称巫师为“韩规”,又以此为名。普米人迷信鬼,认为妇女不育、患疾病、遭灾难等,
古城名。又作“昴城”。古为羌地。故址在今四川西北阿坝。吐谷浑西迁至此,为所部初据之地。晋成帝咸和四年(329),其长子吐延即被昂城羌人首领姜聪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