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色拉寺

色拉寺

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最大寺院之一。寺名为藏语音译,意为“野玫园”,全名野玫园大乘洲。与哲蚌寺、甘丹寺合称拉萨三大寺。位于拉萨市北3公里的色拉山麓。由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弟子释迦益西(《明史》作释迦也失)创建。明永乐十二年(1414),明成祖派人进藏敦请宗喀巴赴京,宗喀巴年迈难以成行,即派他代赴南京朝觐,遂被封为大国师,赐财物。返藏后,即用这些财物,并得到本地贵族资助,于永乐十七年(1419,一作十六年)创建该寺。内分3个扎仓、29个康村和若干米村。曾规定僧人总数5500名,解放前实达8000名。建筑宏伟华丽,内藏有明宣德皇帝在释迦益西第二次进京朝觐、封其为大慈法王(藏语称降钦却杰)时新赐缂丝像,该寺以金汁写成的藏文《大藏经》,以白檀香木雕刻的16尊者塑像等珍贵文物。自格鲁派掌握西藏地方政权后,该寺的政治、宗教地位日显重要。主要经济来源是占有庄园、牧场、农牧奴,并以差、租、高利贷和经营封建买办性商业等形式剥削农牧奴;其余来自于信众布施和政府补助。曾任西藏地方摄政的第五辈热振活佛出自该寺结扎仓,因坚持爱国立场,于1947年被杀害。为此,该扎仓僧众曾与亲帝分裂分子控制的藏军发生武装冲突,死伤僧众百余人。

猜你喜欢

  • 希迪图噶卜楚

    ?—1638明代藏传佛教(喇嘛教)高僧。内蒙古归化(今呼和浩特市)席力图召活佛。又译作希体图葛布鸠。随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到内蒙古归化传教。熟悉经典,精通蒙、藏、汉三种文字,曾将藏文《般若经》译成蒙文

  • 庞勤

    见“庞特勤”(1498页)。

  • 马基

    藏语音译。原西藏地方政府藏军之统帅。僧俗各一人,无正副之分,通常以三品※扎萨充任,惟第一任俗职由俗官※噶伦擦绒兼任,事权较僧官为重。下设四品官一员,协其理事。下属有※代本、※如本、※甲本、※定本等,分

  • 腊惹洞长官司

    元明清时期湖广土家族土司。又作臈惹洞长官司。元置,以向孛烁为总管,隶思州军民安抚司。治所位于今湖南永顺县东南。明洪武五年(1372)改属永顺宣慰司,令田世贵为长官。清代,因长官田仕朝归诚,令袭原职。雍

  • 白纳长官司

    土司名。明置。元为茶山百纳等处长官司,治所在今贵州惠水县东北。隶顺元等路军民安抚司。明洪武五年(1372),并入中曹蛮夷长官司,隶贵州宣慰使司及四川行省。永乐四年(1406)置白纳长官司,治仍旧。境内

  • 石柳

    见“耶律石柳”(1308页)。

  • 阿城铜牌

    契丹大字铜牌。至今所发现的契丹字铜牌极少,仅三、四枚,此其一,于黑龙江哈尔滨市西南阿城地方出土,现藏黑龙江博物馆。牌身长方形,长6厘米,宽2厘米。牌上契丹字为空心楷体,正面1行4字,背面两行约18字,

  • 休利

    即“去特若尸逐就单于”(474页)。

  • 宗哥城

    吐蕃城名。清译作总噶尔城。今青海平安驿。公元11世纪初,当地吐蕃首领李立遵迎立吐蕃王朝赞普后人唃厮啰为赞普,自立为相,一度成为河湟吐蕃的政治中心。其城分东西2垒,广8里,北依山,南枕湟水。后,成为唃厮

  • 廉惇

    元朝大臣。字公迈。畏兀儿人。魏国公※布鲁海牙孙,恒阳王※廉希宪第五子。由太中大夫、西蜀四川道肃政廉访使,任至江西等处行省参知政事。曾师事南昌士人熊朋来,从学诸经礼义。至治二年(1322),迁陕西行省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