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阿史那忠

阿史那忠

610—675

唐朝突厥族将领。※启民可汗母弟※阿史那苏尼失之子。为人清谨。初随父居灵州西北。贞观四年(630),奉父命擒颉利可汗归唐,入长安,拜左屯卫将军,妻宗女定襄县主,赐姓史名忠,字义节。置宅于万年县(今陕西西安市),自称万年史氏。后历封薛国公、检校长州都督。十三年(639),太宗立阿史那思摩为汗,统突厥部众返漠南,拜其为左贤王佐之。十八年(644),以西州道抚慰使出使西域,配合安西都护郭孝恪对焉耆、处月、处密等族国的军事行动。在西域,遵太宗诏,“宣布威德,招纳降附,问其疾苦,济其危厄,务尽绥怀之道”,收到良好效果。二十年(646),迁右武卫大将军。永徽(650—655)中,因伐薛延陀有功,授左武卫大将军,不久又迁右骁卫大将军。显庆五年(660),以长岭道行军大总管东征契丹。咸亨元年(670),吐蕃联兵弓月诸部攻陷龟兹等西域18羁縻州,唐朝派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率兵讨之。阿史那忠受命为西域道安抚大使兼行军大总管赴西域,对受吐蕃贵族挟制的诸族国安抚招纳。四年(673)十二月,弓月、疏勒国王入朝通好。上元二年(675)卒,追赠镇国大将军,陪葬昭陵。

猜你喜欢

  • 刘奴真

    北魏时匈奴独孤部首领。初事※刘显,道武帝登国元年(386),显为拓跋珪所逼出走后,率所部降魏。至贺兰部迎兄刘犍归,禅位。后以兄叛魏改从贺兰部,杀犍。遭贺兰部袭击,举部投魏,得免于被难。奉妹充道武帝拓跋

  • 巴州

    地名。古称巴州驿。即今青海民和县巴州乡。为古道站口。明万历年间(1573—1620),设立驿站。曾建有城隍庙与石佛寺。西面巴州垣上有乐都地区土司李玑(皝)墓。李玑系明成化十八年(1482)进士,青海第

  • 按台山

    元代山名。又译阿里台山、阿勒台山,意金山,今阿尔泰山。蒙古诸部统一前、,为乃蛮部游牧地。宋嘉泰四年(1204),兵败,并于蒙古。开禧二年(1206)蒙古国建立后,由右手万户博尔术统辖,元代为岭北军事要

  • 石演芬

    唐朝将领。西域胡人。以战功为朔方邠宁节度兵马使,兼御史大夫,颇得李怀光信宠,收为养子,官至右武锋都将。以李怀光欲联合朱泚共谋反唐,遣属下郜成义密疏于唐廷,事泄,被李怀光执杀。唐德宗嘉其忠义,追赠兵部尚

  • 宁北妃

    即“慈善夫人”(2407页)。

  • 夏宋和议

    西夏建国初期与宋和议事件。西夏建国初期,为迫使宋朝承认西夏的地位,从天授礼法延祚三年至五年(1040—1042),景宗李元昊屡对宋作战,取得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砦3大战役的胜利,给宋朝以沉重打击。西夏

  • 韦拔群

    1893—1932广西右江革命根据地和百色起义领导人之一。原名秉吉、秉乾,又名韦萃。广西东兰县人。壮族。青年时为寻求革命道路,曾赴长江下游各省考察民情,并拜会孙中山和廖仲凯。1916年参加护国军,讨伐

  • 阿吉思·马合木·牙老瓦赤

    见“牙老瓦赤”(286页)。

  • 芮芮国师

    见“柔然国师”(1781页)。

  • 跣足

    古越人及其后裔壮侗语族诸民族习俗。亦称徒跣、跣行,俗称打赤脚。流行于古代百越民族地区及今南方各地。此俗即一年四季“打赤脚”,很少穿鞋或木履。是适应南方气候温暖及多雨、多稻田的环境特点。《韩非子》卷7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