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阿哈

阿哈

①明代蒙古领主妻室称呼之一。专称※赛特领主之妻。又译阿噶、阿海。蒙古语音译,意为夫人。非成吉思汗黄金氏族的蒙古领主不能称※台吉,通称赛特,其妻室亦不能称※妣吉(妃子)、哈屯,通称阿哈。如东蒙古阿苏特部领主阿鲁特太师之妻称格哷勒阿哈,卫拉特(瓦剌)奈曼明安辉特(八千辉特)部领主玛尼明阿图之妻称哲恒阿哈(一译吉格肯阿噶)。按蒙古当时的风俗,她们拥有自己的牲畜、财产和奴仆,享有一定的军政权力,并受习惯法保护。丈夫死后,便成为该部的领主,代行丈夫的军政大权。如改嫁丈夫本部的亲属(兄弟或非亲生的儿子),仍享有领主的一切权力;如改嫁其他部落,则失去牲畜、财产及在本部的一切特权。 ②满语音译,※包衣阿哈的省称,即奴隶。明清时期女真、满洲社会中最受压迫和剥削的低层人。来源于掠夺人口、战俘、罪犯及其家属、阿哈所生子女等。其中并非全是汉人。它的对称是“额真”(主人),即奴隶主。阿哈被用于生产和家务劳动、随主出征等,为主人所占有,没有人身自由,可以随意买卖或赠送,备受凌辱。天命(1616—1626)间,乌鲁特蒙古诸贝勒归附,即赏给各人足够使用的阿哈;时耀州屯居满洲人青加努之妻,因御敌有功,除破例赏予“备御”之爵外,并赏给阿哈和牛马。天聪(1627—1635)末,礼烈亲王代善第四子瓦克达府中,不但拥有“尼堪(汉人)包衣”,且拥有“尼堪阿哈”186人。八旗官兵人等,拥有阿哈的数额最多。其与额真之间的阶级斗争,常表现为逃亡的方式,尤其八旗生计艰窘之时更是如此。清入关后,汉语改称为“※家人”,旗籍上注称为“※户下人”。参见“包衣”(585页)。 ③亦称“阿哈勒”。东乡族同一祖先后裔的互称。见“老庄”(687页)。 ④见“阿哈玛法”(1227页)。

猜你喜欢

  • 沮渠罗仇

    ?—397十六国时期卢水胡首领。临松(治今甘肃张掖县南)人。北凉主※沮渠蒙逊伯父(《北史》作叔父)。先世官匈奴左沮渠,遂以官为氏。世任部帅。归附后凉吕光,历任西平太守、尚书,拜建忠将军。后凉麟嘉四年(

  • 詹山

    东汉武陵地区少数民族起义首领。武陵郡(今湖南西部,四川、湖北、贵州部分地区)蛮人。桓帝元嘉元年(151),率领武陵辰阳(今湖南辰溪、麻阳一带)、零陵都梁(今湖南武冈)等地各族人民起兵,反对官府苛敛。聚

  • 黄金氏族

    又作“黄金家族”。蒙古语称“阿勒坛·兀鲁黑”,“阿勒坛”意为“金”,“兀鲁黑”意为“子孙”、“后裔”。指成吉思汗的家族,即乞颜孛儿只斤氏。蒙古国和元朝时期,作为大汗(皇帝)宗亲,其成员地位最高,享有种

  • 沐仲易

    元末戏曲家、诗人、书法家。又作木仲毅、穆仲义。回回人。先世西域人。曾为国子监生,历官江浙行省宣使、行省左右司员外郎。为人谨慎,深得上司下属称道。元末,弃官避居松江(今属上海市)。明初仍躬耕于海上(上海

  • 和贝

    ?—1676清朝武官。蒙古镶蓝旗人。巴林氏。世居喀喇沁。初任云骑尉品级章京。顺治十五年(1658),从征云贵,败南明晋王李定国等于鲁噶。康熙十四年(1675),从征陕西王辅臣,败敌兵于峻岭。十五年,从

  • 朵尔直班

    1314—1353元朝大臣。又译朵儿只班,字惟中。蒙古札剌儿氏。※木华黎国王七世孙,别理哥帖木儿之子。好读书,通汉文。初任宿卫、工部郎中。顺帝元统元年(1333),晋监察御史。数谏时政之策,主张振纲纪

  • 班洪自卫支队

    全称滇黔绥靖公署云南省政府班洪自卫支队。抗日战争时期云南沧源佤族地区一带抗日武装组织之一。1942年日本帝国主义从缅甸入侵我国西南阿佤山区,激起当地各族人民抗日保土的热潮。1944年10月班洪地区佤族

  • 引爽

    唐代南诏行政衙署名。为中枢※九爽之一。“爽”相当于中原王朝的“省”或后来的“部”。《新唐书·南蛮传》谓:“引爽主客”,即执掌招待、迎送宾客事务,类似近代的外交部礼宾司。主官由最高军政要员※清平官、酋望

  • 并州丁零

    丁零之一部。因居并州(治今太原市西南)而得名。又因主要聚居于并州南边之上党郡(治今山西潞城西、长治市北)的壶关(又名壶口,吾儿关,今山西黎县东北东阳关)一带,故又称为上党丁零。北魏天兴(402)十一月

  • 借作

    阿昌语音译,意为“好儿子”。旧时云南阿昌族地区对村社头人的称谓。原为农村公社时期村寨首领,由村社成员共同推举有办事能力和尽心尽力为村社成员服务的人担当,故名“好儿子”。主要职责是主持村社定期分配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