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阿尔泰乌梁海印

阿尔泰乌梁海印

印信。已收存者有4颗。其中有银印3,即:阿克索彦旗长印,左翼贝子旗旗长印,“管理阿尔泰乌梁海右翼长之印”。两扎萨克旗印质地、形状相同,通高11.4厘米,重4550克。方形,边长10.55厘米,印高2.9厘米。印文用汉、蒙两种文字刻成:“乌梁海左翼左旗札萨克之印”、“乌梁海左翼后旗札萨克之印”。汉文为小篆;蒙文为胡都木文。印体右侧分别有“中华民国七年四月口日”字样。盟长印形制与前二者大体相同,略小。边长8. 4厘米,亦由汉、蒙两种文字刻成。印体右边有“新疆省政府颁发”左边有“中华民国二十年”字样。木印一颗。分印体和印把两部分。印体方形,边长8厘米,高3.1厘米。印把9.3厘米。以汉、蒙两种文字刻成:“乌梁海散秩印”。未刻颁发年、月、日,当是清代遗物,现存于新疆阿勒泰县和布尔津县。是研究清代乌梁海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猜你喜欢

  • 吹没辇

    见“碎叶水”(2351页)、

  • 邽戎

    古族名。西周时居今甘肃天水。秦武公十年(前688),秦伐邽、冀戎,初设县。后徙其一部于陕西关中渭南,以其原居地设上邽县(治今甘肃天水),于迁居地置下邽县(治今陕西渭南县北下邽镇东南)。族亡。

  • 海兰路

    即“合懒路”(835页)。

  • 撒吉剌

    西域古地名。见《元史·西北地附录》,在月祖伯辖境中。冯承钧《西域地名》:此名为希腊语,即今克里米亚半岛之古名。

  • 孟爱甸军民总管府

    元明土司名。据《元史·成宗本纪》载,至元三十一年(1294),以金齿新附孟爱甸酋长遣子来朝,即于其地立军民总管府。《明史·地理志》孟艮御夷府条载:“东北有孟爱等甸军民府”其地望,《读史方舆纪要》谓在孟

  • 坚甲

    用金属制造的坚实铠甲。又称金甲。古已有之。王昌龄诗云:“黄沙百战穿金甲”。明万历十一年(1583),清太祖努尔哈赤即以13副遗甲起兵。翌年,在翁科罗城一战中,项下受一镞,时所披锁子甲属此。锁子甲,也称

  • 吐蕊

    见“始毕可汗”(1550页)。

  • 窟突始部

    粟末靺鞨诸部之一。见“厥稽部”(2192页)。

  • 普标语

    我国云南少数彝族使用的一种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分布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铁厂乡和与之毗连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北部的部分村庄中。普标人口不多,在国内约300余人,在越南仅150多人,他们大都会说

  • 古代蒙古汗统大黄史

    蒙文史籍。音译《沙拉·图吉》,简称《大黄史》、《黄史》、《蒙古黄史》。学术界对其作者说法不一,一说为喀尔喀台吉图巴,一说为善巴达尔·绰克图·阿海,又一说为鄂尔多斯部的图巴济农。约成书于清崇德八年至康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