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阿沙

阿沙

①元朝官员,唐兀人。肃州(今甘肃酒泉市)人,本西夏肃州望族举立沙子,夏末以城献成吉思汗,并随军征讨,以父功授肃州路也可达鲁花赤。宪宗时赐虎符,世祖升昭武大将军,迁甘肃等处宣慰使,并统领唐兀军。中统二年(1261),被遣赴甘肃等处赈抚贫民。有子,长刺麻朵儿只,次管固儿加哥,后历代世袭肃州为官。 ②明代瓦刺贵族首领。又作阿沙赤、阿塞太师、阿木克太师。出身于绰罗斯家族。※也先汗孙,※阿失帖木儿子。成化二十二年(1486),兄克舍死后,侄养罕王继太师信。他也被部下拥为阿木克太师(意为“统辖一切的太师”,或“最高太师”),占据察罕、阿剌帖儿等地(可能在札布汗河流域南)。其部称大瓦刺(一说即额鲁特部)。与季弟阿力古多有隙,相互攻战。弘治九年(1496),达延汗乘机袭之。后其部众逐渐西徙。 ③怒语音译。过去云南省怒江福贡县怒族对家族公社头人的称呼(碧江县怒族称“斯欧佳”)。每个家族公社1—2个不等,一般由办事能力强,为人公正和能说会道的长者担任,大多是不经过选举而自然形成的,非世袭,其职能主要是负责处理家族内的公共事务和调解家族内部及族与族之间的纠纷,有些还兼作家族内的巫师,主持各种宗教祭祀活动。无绝对权力,若办事不公正,便被群众遗弃,平常与大家一样参加劳动,没有任何经济特权,但在族人中大多有较高威信。国民党进入怒江后,许多被委任为保、甲长,失去了原有的性质和作用。

猜你喜欢

  • 绥远战役

    解放战争时期重要战役之一。1945年,国民党政府妄图建立“热察绥防共隔绝地带”,中共中央军委发出《力争绥察热全境》的指示。八路军晋绥司令员贺龙提出集中主力打击北线绥远之敌的战略。绥远战役于10月18日

  • 苗总牌

    ?—1439明正统年间苗民暴动首领。贵州计砂人。苗族。正统四年(1439),与苗金虫率众起事,联络洪江等地※生苗,自立统千侯、统万侯名号,分据地方,抵抗明军进剿。贵州总兵官萧授、都指挥郑通、都督吴亮调

  • 鸿台吉

    蒙古贵族的尊称。亦译作洪台吉、黄台吉、珲台吉、欢台吉等。源于汉语“皇太子”。蒙元时期仅作为大汗长子、储君的尊称。明代不再限于大汗的太子,一些大领主亦拥有此号,如土默特部的※辛爱黄台吉、鄂尔多斯部的切尽

  • 胡独堇

    ①见“耶律挞不也”(945页)。 ②见“萧孝穆”(1994页)。

  • 塌塌房

    仡佬族旧时住屋。贵州省遵义、广西隆林等地仡佬族传统房屋。一般用树枝作屋架,四壁用土或竹编作墙。用茅草盖屋顶,屋较低,屋檐离地数尺,室内照明昏暗。今已不多见。

  • 悦大坚部

    东晋十六国时期陇西鲜卑之一支。以部落首领悦大坚领部而得名。原居于龙马苑(似在今甘肃鄣县西40里龙马山一带)。东晋义熙五年(409),悦大坚率众5千归附西秦乞伏乾归。参见“陇西鲜卑”(1255页)。

  • 白山寺

    清内蒙古察哈尔地区的寺庙。蒙古语称“察罕乌林苏默”。该寺以印刷出版宗教书籍驰名蒙古,寺的主要收入均用于木版印刷事业。除主要印刷出版宗教性书籍外,还印刷了一些非宗教性书籍。寺内收藏了大量木刻印版。著名作

  • 喇乌

    ①族名。哈尼族自称。康熙《新平县志》卷2“新化州风俗”、道光《新平县志》卷6“土司附种人”、雍正《景东府志》卷3、乾隆《开化府志》卷9等,均记有当地称为“喇乌”的生产生活情况。近代哈尼族中仍有一部分称

  • 耶律余覩

    ?—1132辽末皇亲。名又记作余睹、余笃、余都姑。契丹族。为天祚帝文妃※萧瑟瑟之妹夫。史载其慷慨尚义气。天庆年间,为金吾卫大将军、东路都统。九年(1119),领兵镇压中京(今内蒙古宁城)张撒八起义,擒

  • 头面

    裕固族语称“萨达尔格”。已婚妇女系于发辫、戴在胸前的一种饰物。每副长约1米,宽1厘米,重3000—3500克,由3片组成,前面两片较宽,背后一片稍窄。每片用长方型硬板布牌制成,上有饰物,俗称银牌。每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