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隋征高丽

隋征高丽

隋对高丽的数次用兵。始于隋文帝,炀帝继之,兴师凡4次。隋开皇十八年(598,高丽婴阳王九年),文帝因高丽王元率高丽、靺鞨之众万余骑侵辽西,命汉王杨凉为元帅,总水陆两军30万讨之。因军粮不继及元遣使谢罪,罢兵。炀帝即位后,以其王高元“藩礼颇阙”,已欲征之。会高丽累侵新罗,新罗真平王于隋大业七年(611)向隋请师征高丽,炀帝乃亲统大军号200万(实113万余人),于八年正月集于涿郡(治所在今北京城西南),下征高丽诏。二月,师次辽水(今辽河)。炀帝随军督战至辽东城(今辽宁辽阳市),因指挥失宜及高丽军婴城固守,致粮尽卒疲,不得已还师。是役,隋损兵折将甚多,初至辽东之30余万隋兵,只数千人还至辽东城;而所得仅攻拔武厉逻一城,置辽东郡及通定镇(郡治在通定镇,故址今辽宁新民县东北辽滨塔)。九年(613),炀帝再次出征,四月,渡辽水,遣将分道出兵攻城,命诸将便宜从事。围攻辽东城20余日不下,双方死伤甚众。又以隋将杨玄感叛,炀帝惧,即日回师。是役,兵部侍郎斛斯政叛入高丽。十年二月,炀帝议再次征高丽,“数日无敢言者”,但炀帝仍“征天下兵”,令百道俱进。九月,至怀远镇(故址在今辽宁辽中县附近),时中原已乱,所征兵均未如期到达,高丽亦因连年战乱困弊,遣使求降,并囚斛斯政以赎罪,炀帝遂还军。后炀帝又因征元入朝,元仍不至,又欲再征,适中原“大乱”,未果。

猜你喜欢

  • 后燕昭文帝

    见“慕容熙”(2439页)。

  • 云南小乘佛教四大教派之一。流行于云南德宏、保山等地。为部分傣族、布朗族、德昂族所信奉。其特征是可杀牲和饲养鸡、猪。僧侣分为帕(沙弥)、都(比丘)、祜巴(都统长老)、沙密(沙门统长老)、僧伽罗阁(僧主长

  • 爱登里罗汨没密施合毗伽可汗

    见“保义可汗”(1682页)。

  • 萧辅道

    ?—1252金末元初道士。字公弼,号东瀛子。卫郡(今河南汲县)人。为太一教创始者※萧抱珍之后。在金卫绍王朝,大安二年(1210),主持太一教道门,为四传。入宣宗朝,贞祐二年(1214),奉诏主毫州太清

  • 清通典

    即“清朝通典”(2112页)。

  • 滇系

    地方史志。清师范(字端人,号荔扉,云南赵州即今大理人)撰。凡40册。参阅400多种文献,于嘉庆十二年(1807)撰成。有嘉庆十三年初刊本,光绪十三年(1887)复刻本,《云南丛书初编》本。书分12系,

  • 营官

    清代驻西藏边界的藏族僧俗官员。分边缺营官、大缺营官,均五品;中缺营官,六品;小缺营官,七品。因驻地与外藩接壤,有约束民众、稽查出入之责。乾隆五十八年(1793)规定:边缺营官于任期3年内,办理妥善,驾

  • 格哷勒

    ?—1719清朝大臣。又作格哷尔。蒙古族。喀喇沁部人。乌梁罕(兀良哈)氏。元臣济拉玛(又作者勒篾)后裔,茂秀子。初名默纳克,后赐今名。尚乡君,封额驸。康熙二十五年(1686),袭一等塔布囊。四十四年(

  • 乌尔棍泰

    ?—1858清朝大臣。满洲镶黄旗人。姓舒穆鲁氏。历官护军校,副参领、参领。咸丰三年(1853),官镶白旗蒙古副都统,办理东路巡防,以阻太平军北伐,赏戴花翎。四年,由通州移驻良乡,后赴涿州帮同防堵。历任

  • 黑水稽胡

    ※稽胡(又称步落稽、山胡)之一支。又称稽胡黑水部。附属西魏。文帝大统五年(539),举兵反魏。约于次年为西魏大都督杨忠与李远所破,事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