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历史人物>李景隆

李景隆

【介绍】:

明凤阳府盱眙人。小字九江,李文忠子。读书通典故。历掌左军都督府事。建文时以肺腑受亲任。燕王起兵南下,齐泰、黄子澄等共荐景隆,乃受命为大将军北伐。景隆世家子,不知兵,诸宿将不为用,围北平,大败;会诸军进营白沟河,再战又大败。燕兵至京师,开门迎降。永乐初授“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朝廷有大事,仍以班首主议。诸功臣皆不平,连疏劾之,乃夺爵禁锢,永乐末卒。


小字九江,文忠子。白面书生。洪武十九年(1386)袭爵,曾掌管左军都督府事,累官至太子太傅。建文帝即位,甚被信任重用。燕王起兵反朝,长兴侯耿炳文与燕兵作战失利,他代为大将军,率兵五十万与燕兵交战。不懂兵法,妄自尊大,许多功臣老将弃而不用,结果,兵败而回。帝认为委任他的权力还轻,又让他统率大军六十万,复大败。燕军渡过长江,他奉命出使燕军,请求割地讲和。燕兵进驻金川门,他开门迎降。成祖即位,封他为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朝廷有大事,以他为首主议,诸功臣都愤不平。永乐二年(1404),周王及大臣一再弹劾他图谋不轨。被软禁家中。永乐末死。


【介绍】:

明凤阳府盱眙人。小字九江,李文忠子。读书通典故。历掌左军都督府事。建文时以肺腑受亲任。燕王起兵南下,齐泰、黄子澄等共荐景隆,乃受命为大将军北伐。景隆世家子,不知兵,诸宿将不为用,围北平,大败;会诸军进营白沟河,再战又大败。燕兵至京师,开门迎降。永乐初授“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朝廷有大事,仍以班首主议。诸功臣皆不平,连疏劾之,乃夺爵禁锢,永乐末卒。


小字九江,文忠子。白面书生。洪武十九年(1386)袭爵,曾掌管左军都督府事,累官至太子太傅。建文帝即位,甚被信任重用。燕王起兵反朝,长兴侯耿炳文与燕兵作战失利,他代为大将军,率兵五十万与燕兵交战。不懂兵法,妄自尊大,许多功臣老将弃而不用,结果,兵败而回。帝认为委任他的权力还轻,又让他统率大军六十万,复大败。燕军渡过长江,他奉命出使燕军,请求割地讲和。燕兵进驻金川门,他开门迎降。成祖即位,封他为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朝廷有大事,以他为首主议,诸功臣都愤不平。永乐二年(1404),周王及大臣一再弹劾他图谋不轨。被软禁家中。永乐末死。


【介绍】:

明凤阳府盱眙人。小字九江,李文忠子。读书通典故。历掌左军都督府事。建文时以肺腑受亲任。燕王起兵南下,齐泰、黄子澄等共荐景隆,乃受命为大将军北伐。景隆世家子,不知兵,诸宿将不为用,围北平,大败;会诸军进营白沟河,再战又大败。燕兵至京师,开门迎降。永乐初授“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朝廷有大事,仍以班首主议。诸功臣皆不平,连疏劾之,乃夺爵禁锢,永乐末卒。


猜你喜欢

  • 赵吉

    【介绍】:宋筠州高安人,家本代州。敝衣蓬发,目盲行丐。好饮酒,醉辄殴人,人呼曰“赵狂”。自言有一百二十七岁,能言人之宿疾及平生善恶。神宗元丰中,苏轼、苏辙谪居黄、筠州,吉往见而论其疾。后北归,卒于兴国

  • 张延播

    汶阳(今山东宁阳)人。始为郡牙将,后唐明宗时历为两河发运营田使、蔡州刺史、凤州防御使、西面水陆转运使等职。后晋建立,任洛京巡检使,随张从宾作乱,兵败后被杀。【介绍】:五代时汶阳人。初为牙将,后唐明宗收

  • 王世隆

    【介绍】:宋洛阳人,字本支。王承衍子。官如京副使,历洛苑、六宅二使,领平州刺史。性骄恣,每坐必位于诸叔之上,人皆嗤之。真宗景德初卒。

  • 徐复

    【介绍】:清江苏江都人,字心仲。嘉庆时诸生。少孤,居僧寺,事洒扫之役。好学,常诵读达旦。焦循见而奇之,为之延誉。遂为乡塾师,未几补诸生。通经史,兼通《九章算术》。早卒。有《论语疏证》。

  • 马芳

    【生卒】:1517—1581【介绍】:明山西蔚州人,字德馨。十岁为鞑靼兵所虏,使之牧,因习骑射。后逃归,大同总兵周尚文用为队长。以知鞑靼兵情伪,屡战有功,自偏裨加至左都督。嘉靖三十六年,迁蓟镇副总兵。

  • 姚合

    【生卒】:775—854以后【介绍】:唐陕州硖石人,一说吴兴人。姚崇曾孙,一说姚崇曾侄孙。宪宗元和十一年进士。授武功主簿,世称姚武功。敬宗宝历中为监察御史。文宗大和中,出为金、杭州刺史。入为谏议大夫,

  • 陶範

    【介绍】:东晋庐江浔阳人,字道则,小字胡奴。陶侃子。为乌程令,历尚书秘书监、光禄勋。袁宏作《东征赋》,赋末列称过江诸名德,不及陶侃,範尝于狭室抽刃责宏。

  • 郑旭

    【介绍】:明福建闽县人,字景初。洪武初,以学行荐为国子掌仪。以才德选傅东宫。后因流言谪云南二十余年。建文中,以明经起为高安训导。有《诗经总旨》、《咏竹稿》等。

  • 袁一鹗

    洪愈子,以荫,官治中。

  • 荀昶

    南朝宋时人,字茂祖,荀伯子族弟。有文才,宋文帝时官至中书郎。(,参见《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