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诗词百科>对句拗救

对句拗救

指在一联中,如果出句用了拗字,那么对句就必须在适当的位置上用相应的字加以补救。主要包括:①如果七言诗出句第一字该仄而用平、该平而用仄,则对句第一字相应的应分别以仄和平相救。如:韩偓《雨后月中玉堂闲坐》:“唯(应仄而平)对松篁听刻漏,更(应平而仄)无尘土翳虚空。”张祜《爱妾换马》之一:“乍(应平而仄)牵玉勒辞金栈,催(应仄而平)整花钿出绣闺。”②五言诗出句第一字,七言诗出句第三句该平而用仄,则五言诗对句第一字、七言诗对句第三字该仄而用平以相救。如:元稹《早归》:“远(应平而仄)山笼宿雾,高(应仄而平)树影朝晖。”许浑秋日早朝》:“井转辘(应平而仄)轳千树晓,门开阊(应仄而平)阖万山秋。”③在五言诗“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七言诗“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一联中,五言诗出句第三字,七言诗出句第五字该平而用仄,则在对句相应的位置该仄而用平。如:韦应物《简卢陟》:“可怜白(应平而仄)雪曲,未遇知(应仄而平)音人。”王维酌酒与裴迪》:“草色全经细(应平而仄)雨湿,花枝欲动春(应仄而平)风寒。”④在五言诗“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七言诗“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一联中,五言诗出句第三字、七言诗出句第五字该平而用仄,则在对句相同位置该仄而用平以相救。如杜甫《促织》:“促织甚(应平而仄)微细,哀音何(应仄而平)动人。”杜牧《南楼夜》:“歌声袅袅彻(应平而仄)清汉,月色娟娟当(应仄而平)翠楼。”

猜你喜欢

  • 张蕴古

    【生卒】:?—631【介绍】:相州洹水(今河北魏县西南)人。唐初,自幽州总管府记室直中书省,太宗即位初,上《大宝箴》以讽,擢大理丞。贞观五年(631),以治李孝德狱为权万纪所劾,被诛。蕴古博涉书传,通

  • 房魏

    唐代名相房玄龄、魏徵的并称。杜甫《折槛行》:“呜呼房魏不复见,秦王学士时难羡。”

  • 田成子

    春秋末,齐国大夫陈恒(田成子)于鲁哀公十四年六月杀了国君齐简公,把持了朝政大权。事见《左传·哀公十四年》。后因用作权臣杀君窃国的典故。李白《古风》之五二:“果然田成子,一旦杀齐君。”

  • 听鸣角

    【介绍】:李益作。见《听晓角》。

  • 歌尘

    《艺文类聚》卷四三引汉刘向《别录》:“汉兴以来,喜《雅歌》者鲁人虞公,发声清哀,盖动梁尘。”后因以“歌尘”形容歌声美妙动听。郑谷《蜡烛》:“多情更有分明处,照得歌尘下燕梁。”

  • 因而

    因此。王湾《晚夏马嵬卿叔池亭即事寄京都一二知已》:“逮此乘务闲,因而访幽叟。”

  • 贾瞢

    【介绍】:唐代文学家。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生卒年不详。元和七年(812)与李汉等同年进士及第。《全唐诗》存诗一首,《全唐文》存赋一篇。事迹见《登科记考》卷一八。

  • 负薪

    ①背柴。指从事打柴之事。杜甫《负薪行》:“十有八九负薪归,卖薪得钱应供给。”②喻指艰难生活。钱起《县中池竹言怀》:“官小志已足,时清免负薪。”

  • 古意

    【介绍】:①沈佺期作。见《古意呈补阙乔知之》。②(全)李颀作。古意,犹“拟古”。诗写征夫思乡之情。诗分两截,前六句全用五言,写幽燕健儿的英勇剽悍,视死如归。“须如猬毛磔”,更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后六

  • 刘宾客嘉话录

    唐韦绚撰。又称《刘公嘉话录》。绚字文明,宰相韦执谊子。据《嘉话录序》,是绚大中十年在江陵少尹任上回忆刘禹锡之言而作。而其从刘禹锡,承其教诲,则在长庆元年。《嘉话录》主要记录刘禹锡的言行逸事,行文自然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