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诗词百科>敦煌诗歌

敦煌诗歌

敦煌遗书内保存的诗歌作品,按其时代可分为两个时期:其一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包括《诗经》、《文选》、《玉台新咏》等诗歌残卷,保存的作品较少。其二为隋唐五代时期,主要包括唐代诗人专集、诗文选集、唐人选唐诗等抄卷,此外还有流传于敦煌地区的即情写景、针砭时弊、感慨悲怀以及讥刺嘲讽的僧俗人士之作。根据粗略的统计,约有五百多个卷号,保存三千多首诗歌,兹统名曰“敦煌诗歌”。这是一批珍贵的文学遗产,既可补《全唐诗》之不足,又为研究唐代及敦煌文化作出重要贡献。

敦煌诗歌按其特点可分为四类:

(一)敦煌诗人之作。是指敦煌诗歌抄卷中可以判明为敦煌地区诗人文士创作的诗歌作品,或直接反映当时风云变幻的社会现实,如P2555卷保存的落蕃人诗五十九首,以出使戎地身遭缧绁的经历,抒写出使途中亲闻和穷愁困苦的心情;或敬献贺诗、酬赠奉答,如S1655《白鹰诗》,P3720《悟真未敢酬答和尚故有辞谢》等;或赞颂敦煌名胜古迹,如P3870《敦煌廿咏》,以写实手法描绘出敦煌地区独具异采的风物景观,以激发热爱乡土、热爱家国的赤诚情怀。

(二)佛教僧侣之作。是指以宣扬佛门义理和劝善修道为内容的释氏之作,其中主要以《王梵志诗》为代表,而某些佚去作者姓氏的诗歌作品,数量更多,内容也更广泛。它们或演绎生死,悟谈禅机,如S6631《九相观诗》,以人的生与死全部过程铺写成诗,以期起到“心逾解脱境,起度涅槃津”的作用;或以人生无常,嗟叹凡迷,如S5558《池台楼观非吾宅》诗,巧妙利用现实社会中人情世态的变化,揭示池台楼观,本非吾宅,积贮财宝,死去全空,贵贱贫富,总皆虚然,王侯将相,何得长年的思想,劝导世人,回心作福,以修未来之身;或劝善修行,参禅悟道,如S6631《和菩萨戒文》十首,历述杀生、偷盗、邪淫、谤三宝等十戒,如若犯戒将会遭受轮回报应的惩罚,以迎合宗教宣传的需要。此外还有以道教思想为内容的诗歌作品,如P3866所抄李翔涉道诗》二十八首,是以咏吟道教名胜古迹、神话传说和寄赠酬答、赋得唱和为题材的诗作,属罕见的孤本。

(三)敦煌民间诗歌。指流传于敦煌地区的通俗诗歌作品,它们大都是敦煌地方人士所作,除个别留有姓名外,绝大多数都已佚名。其内容主要包括:①反映民间风俗习惯。如P2624《卢相公咏廿四(节)气诗》,P4017《咏九九诗》等,这类组诗虽以咏节候时令为主,实际上也与颂唱“圣日”、“有道”和企盼“风调雨顺、物阜民丰”的思想密切相关。S3227《下女夫词》所载反映敦煌民间嫁娶的新婚诗,都是伴随婚礼进行过程而咏唱的诗章,饶有情趣。②宣扬佛门戒规、世训家训诗。如卫元嵩《十二因缘六字歌头》(P2385)以生动形象的诗句,宣传佛门种种因缘观念,劝诱人们走向修道成佛的道路。还有劝人断酒肉、莫贪嗔的《黑风西北起》诗(S0414),闻钟自警的《鸣钟振响觉群迷》(S0381)诗等,则更着重佛道的社会效应。而《崔氏夫人训女文》(S4129)、《太公家教》(P2564)等以家教世训为内容的作品,不仅可以起到立身治家、垂训子孙的作用,而且成为敦煌民间流行的通俗读物。③即事抒情、感慨悲怀之作。如《少年老翁相问叹诗》(S2049),通过问答的形式以及老翁的感叹,生动地说明人生短暂、终须衰老的道理;还有因战乱打破成道立身美梦而写的《自从塞北起烟尘》(P2119)诗,抄书人在写卷尾部信手写下的即兴诗(如S0692,P3386等),借以抒发抑郁不满的情怀。④戏谑嘲讽之作。它们往往以语意双关的诗句,贴切形象的比喻,表现出一种寓意深长的揶揄诗风,如P2129《神龟诗》和S4701《嘲僧诗》等都是嘲讽诗中的佳作。⑤民间歌谣。被誉为“新歌旧曲遍州乡”(P2721)、“万户歌谣总展眉”(P3500)、“万户歌谣满路”(P4970)的敦煌地区,民间歌谣也得到广泛流传,见于文字记载的有P2005唐载初元年(689)《歌谣》,是敦煌保存的以颂扬武则天神功圣德为主的民间歌谣;P3500《童谣》则是对张淮深平定甘州回鹘的深情咏唱,一时脍炙人口。

(四)敦煌佚存唐代诗人的作品。包括有专集、选集、名篇珍本、残诗断簡,以及某些可以明确考订为唐代诗人作品的残篇佚句。这些作品曾哺育过边塞文学,起到昌明中华文化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分别简述之:①唐人诗集。主要有《李峤杂咏注》(S555等),《高適诗集》(P3862),《白香山诗集》(P2492)等残卷,虽然保存下来为数不多的诗篇,却有着辑补今本和重要的校勘价值。②唐人选唐诗。以《珠英学士集》(P3771,S2717)最引人注目,它使散佚千载的珍本,重显于世。其他如P2544、2552、2567、3619、3885,S2049等唐人选唐诗残卷,其中保存着不少散佚已久的诗歌作品,甚至使某些湮没无闻的诗人又重返唐代诗坛,同时也是辑补《全唐诗》的重要材料。③唐人名篇。如韦庄秦妇吟》(P3381等)。其他如《读史编年诗》(S619)、《古贤集》(S2049)等,也很有特色。④唐人诗歌残卷。由于敦煌遗书历经劫难,遭受过浸渍漶漫、扯裂撕断等严重破坏,残卷佚篇,比比皆是。目前发现的唐诗残卷有数十种,所录多为佚名之作,多者五、六首,少则仅存佚诗残句,如P2973《咏月诗》,S2104《赠道清和尚诗》,S4444《赠秀峰上人》,S3835《回文诗》等,也保存许多值得重视的诗作。

猜你喜欢

  • 羊滔

    【介绍】:唐代诗人。泰山(今山东泰安一带)人。生卒年不详。《全唐诗》小传谓大历中宏词及第。大历初游衢州,与刺史李深及李幼卿等唱和。又与大历中隐居鄱阳之诗人许经邦为知己。卒于建中二年(781)前。《全唐

  • 白文公赠樊谏议诗

    一名《香山先生诗文集钞》,清人樊镇辑,山阴樊氏绵绛书屋刻本,一卷。樊镇,字漱圃,浙江绍兴人。该书收录白居易赠樊宗师的作品《赠樊著作》等诗五首。

  • 悬圃

    即玄圃。传说在昆仑山顶。齐己《读〈李白集〉》:“人间物象不供取,饱饮游神向悬圃。”

  • 伍彬

    【介绍】:邳阳(今江苏邳州)人,五代时仕楚,后入宋为安邑主簿。秩满,则归隐全义分水岭以终老。以能诗称,与廖融、路振友善。《十国春秋》有传。《全唐诗》录诗1首、断句2联。

  • 幽州新岁作

    【介绍】:张说作于开元六年(718)任幽州都督时。去岁居荆南,梅花如雪,今年在蓟北,白雪如梅,物象的比较中,时光之流逝可见,人事之不定可察,虽云“且喜年华去复来”,但只故作旷达耳。后四句前人虽誉为颂圣

  • 南陵别儿童入京

    【介绍】:李白作。诗题一作《古意》。此诗是天宝元年(742)李白奉诏入京将离东鲁时所作。此南陵不是安徽之南陵,当在东鲁(今山东兖州附近)。诗中写接到诏书后别家应征的喜悦心情,“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

  •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介绍】:孟浩然作。一作《临洞庭》,又作《岳阳楼》、《临洞庭上张丞相)等。张丞相,指张九龄,或以谓张说。这首望洞庭以托意的干谒诗,前两联着力描绘了洞庭湖秋水盛涨、涵浑浩阔、水烟茫茫、澎湃动荡的壮丽景色

  • 魏颢

    【介绍】:唐代诗人。原名万,又名炎,后改今名。聊城(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曾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久慕李白名,因于玄宗天宝十二载(753),至梁园、东鲁一带寻访,未遇,又拂衣来江东,南游吴越。

  • 薛莹

    【介绍】:唐代诗人。生卒年、籍贯不详。自称“月递梦还秦”,殆家于秦或为秦地人。文宗时在世。曾漫游朗州、洞庭湖,客居越中。工诗。多五言律、绝,抒写感伤人生、思归慕隐之情。《宿东岩寺晓起》、《秋日湖上》等

  • 疏达

    敞亮。陆龟蒙《奉和袭美太湖诗二十首·三宿神景宫》:“四轩尽疏达,一榻何清零。仿佛闻玉笙,鼓铿动凉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