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历史事件>平壤战役

平壤战役

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战役之一。清军于1894年7月(光绪二十年六月)牙山战役后退守平壤。中日双方于8月1日(七月一日)同时宣战。在西太后支持下,李鸿章采取消极抵抗政策,命令清陆军可守则守,不可守则退。牙山之战中讳败为胜的叶志超,被委任为平壤各军统帅。日本在牙山海陆两战中得手后, 又任命陆军大将、枢密院议长山县有朋为司令,率万余人进攻平壤。9月15日(八月十六日)日军分路进攻平壤,东路日军被清军马玉昆部多次击退。次日,西路日军犯平壤北门,遭到卫汝贵部顽强抗击;北路日军分两路攻夺玄武门,左宝贵部激战失利,退守城门内山顶,奋勇拚杀,予敌重大杀伤,但左中炮阵亡,玄武门失守。胜败未定,叶志超却放弃职守,当天夜里丢下大批军械粮饷,率守军弃城狂逃,一直渡过鸭绿江。日军占领平壤,进而占领朝鲜全境。此后,战争进入中国境内。

猜你喜欢

  • 契丹大字

    契丹族本无文字,惟刻木为信。阿保机称帝建国后,于神册五年(公元920年)正月命耶律突吕不等人,以汉字隶书之半增损之,拼读契丹语,创制多音符方块文字数千,于当年九月颁行。与汉字并用。后世称之为契丹大字。

  • 景德和议

    景德年间北宋与西夏订立的和议。党项自李继迁以来,与北宋交战二十余年,已感国力不支。宋对辽、夏两面作战,更望早日结束冲突。继迁死前即已嘱其子德明进表附宋。德明即位后,遂改变对宋策略,与宋修好。景德三年(

  • 海上盟约

    宋金夹攻辽国的盟约。阿骨打领导女真族掀起抗辽斗争后,辽朝统治迅速走向崩溃。北宋统治者妄图乘机联金兵以夹击辽国,收回燕云失地。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徽宗派马政自登州(今山东蓬莱)渡海与金太祖谈判夹

  • 中华民国约法

    袁世觊为建立个人独裁统治而制订的文件,又称《民三约法》,俗称《袁记约法》。袁世凯在镇压了“二次革命”之后,解散国会,撕毁《临时约法》,召集御用的约法会议,炮制出为实现其个人独裁统治的《中华民国约法》,

  • 龙门石窟

    我国著名石窟。亦称伊阙石窟。分布于河南洛阳城南伊河两岸的龙门山和香山。开凿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迁都洛阳前后,延续至唐代,历时四百余年。现存石窟一千三百五十二,龛七百八十五,造像九万七千余尊

  • 文天祥抗元

    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二月,元军东下,文天祥为江西安抚副使、知赣州,组织各族抗元武装万人,要求冒死入卫临安(今浙江杭州)。八月,改知平江府(今江苏苏州),遣师救援临安门户独松关(今浙江安吉东南),

  • 期门

    汉武帝时选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等六郡良家子组成。因为他们经常“期(待命)诸殿门”,听候调遣,故名。属光禄勋,宿卫皇帝。平帝时改称“虎贲郎”。

  • 区田法

    又称区种法。是把农作物种在带状低畦或方形浅穴内的一种园艺式的农作法。汉成帝时,汜胜之为议郎,曾以轻车使者的名义在三辅(汉代指京兆尹、右扶风、左冯翊地区)提倡种麦,获得丰收。他总结三辅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

  • 王琼起义

    五代后晋时河南反抗契丹贵族的农民起义。开运四年(公元947年),契丹主耶律德光攻取汴梁(今河南开封),灭后晋,以其族人耶律郎五为澶州(今河南濮阳)节度使。郎五性贪虐,剽掠财帛,吏民怨恨。王琼时任水运什

  • 外服

    商周时代对王畿以外具有侯、甸、男等身份的邦君的统称。侯是担任王国的斥侯。甸即田,大约与担任田猎任务有关。男也称作任,即任王事之意。侯、甸、男都具有藩卫王畿的性质,因此也统称作“卫”。周初诰词里经常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