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历史事件>柳条边

柳条边

清初在今辽、吉两省,插柳结绳,以定内外,谓之柳条边,亦称柳墙。清入关后,把东北视为祖居圣地,列为禁区。辽河流域和吉林部分地区是满族“祖宗肇迹兴王之所”,是其最早的根据地。清初,关内斗争形势复杂,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交织在一起,清朝在关内的统治未稳,这使他们认为有必要保护好这块根据地。因此把这里划为特别行政区,称为“内地”或“本部”,严禁其他各族,尤其是汉人入内,更不许在这里垦耕和放牧。为此,作为该特别行政区分界的特殊标志,修筑了一条柳条篱笆,名为“柳条边”。用土堆成宽三尺、高三尺的堤,堤上每隔五尺插柳条三根,各柳条间再用绳索连结横条柳枝。柳条边南起凤凰城(今辽宁凤城)西南,北到开原附近的威远堡,再折而转向西南,直到山海关与长城相接。此段从顺治初到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完成,长一千九百五十余里,称为“老边”。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 到二十年,又从威远堡向东北方向修到法特哈(今吉林北法特),称为“新边”。在柳条边上,设有二十一个关卡(即“边门”),盘查过往行人,凡进出边门的各族居民,必须持有证明,从指定的关卡验证出入,否则以私入“禁地”论罪。威远堡附近的一段,是盛京(今辽宁沈阳)和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两个地区的分界处。老边和新边连成的西边一线,构成了内蒙古跟盛京、宁古塔相互间的分界。随着各族人民反封建斗争和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到乾隆(公元1736年—1795年)时期,柳条边已形同虚设。

猜你喜欢

  • 陈峒起义

    南宋孝宗时湖南农民起义。荆湖南路郴州(今湖南郴县)官府榷酒,官吏贪残虐民。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宜章(今属湖南)农民陈峒聚众举行起义。以当地山林为据点,四出袭击官军,深得民众拥护,队伍迅速扩大至

  • 中法五口贸易章程

    见“黄埔条约”。

  • 十三部刺史

    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为加强中央集权,把全国(除京师附近七郡外)分为交趾、朔方、冀州、幽州、并州、兖州、徐州、青州、扬州、荆州、豫州、益州、凉州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部设一刺史,总

  • 伊利汗国

    蒙元时期的西北宗藩国,十三世纪中叶为成吉思汗之孙、拖雷之子旭烈兀所建。成吉思汗西征期间即已攻占波斯东部呼罗珊诸城。公元1231年窝阔台又遣大将搠里蛮西征,攻灭花剌子模算端(意为国王,今译为苏丹) 札阑

  • 保滇会

    清末维新爱国团体之一。主要成员是以旅京云南士人为主的维新派人物。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在保国会影响下,保滇会在北京组成,康有为到会发表演说,宣传维新变法,参加者达百余人。然而它却遭顽固派的恶毒攻击

  • 襄汉战役

    宋金间一次重要战役。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宋襄阳镇抚使李横所部为金及伪齐联军击败,宋失襄阳府(今湖北襄樊)、颍昌府(今河南许昌东)及邓(今河南邓县)、随(今湖北随县)、郢(今湖北钟祥)等州。次年

  • 詹老鹞、林雄起义

    元初浙江农民起义。首领詹老鹞,浙江处州(治今浙江丽水)人;林雄,浙江温州人。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詹老鹞在处州、林雄在温州分别聚众起义,拥众数万。元江浙行省参知政事高兴率兵征讨,与起义军战于

  • 田瑴之状

    金最高统治集团内部一次争夺权力的斗争。熙宗继位后,先后以谋反罪铲除宗翰、宗磐、完颜希尹等派势力。旋宗干又死,势力最大的宗弼遂独掌朝政,重用蔡松年、曹望之、许霖等汉族新官僚.打击排斥依附于原宗翰同党韩企

  • 赖文政起义

    南宋孝宗时荆湖地区茶农、茶贩起义。南宋政府实行茶叶专卖和加重茶税的政策,江西、两湖等地的茶农、茶贩常因私卖私运茶叶遭到镇压,而与官府发生武装对抗。茶贩赖文政,又名赖五,乾道(公元1165年-1173年

  • 粤汉川汉铁路借款合同

    全称为《湖北湖南两省境内粤汉铁路、湖北省境内川汉铁路借款合同》,简称《湖广铁路借款合同》。1911年5月(宣统三年四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政策不久,邮传部大臣盛宣怀便与英、美、法、德四国银行团在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