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历史事件>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春秋末期和战国时期各学术派别互相争辩,竞相发展的局面。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引起了社会制度的巨大变革,反映在意识形态上,便是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儒、道、法、兵、墨、名、阴阳、纵横、农、杂等家,各为其本阶级、本阶层的利益,展开了关于天道观、认识论、礼法制度、社会伦理、名实关系以及政治主张等问题的大论战。有的在讲坛上发表议论;有的著书立说;有的到处游说;有的兼面有之。这种“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和发展,对当时学术、文化的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 灵宝会战

    唐军与安禄山叛军进行的一场会战。安禄山攻陷洛阳之后,自称皇帝,遣兵西取潼关。玄宗令哥舒翰带病前讨安禄山。哥舒翰临时凑集十余万军队,屯驻潼关,意欲据守,以保关中安全。玄宗和宰相杨国忠疑哥舒翰按兵不进,别

  • 武王克商

    周武王即位后的第四年春,亲自率领兵车三百辆,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及与周同盟的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等方国的军队东征,从孟津(今河南孟津)渡过黄河,于正月甲子清晨抵达商都郊外的牧野(今

  • 吐蕃

    古代藏族政权名。吐蕃人的祖先是古老的羌族,最初居住于青海一带,殷商时期就与中原地区的王朝发生联系。南北朝末朝,西藏高原中部和北部的羌人建立苏毗政权,以逻些(今拉萨)为中心,隋称它为“女国”,当时它还保

  • 广通渠

    古运河名。隋代为解决关中漕运而开凿的运河。隋统一全国后,经济发展,人口岁增,而京都地区却地少人众,仓廪空虚。开皇三年(公元583),朝廷决定漕运关东及汾州(今山西汾阳)、晋州(今山西临汾)之粟, 以供

  • 淮西之变

    南宋初淮西兵将叛降事件。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春,宰相兼都督张浚奏罢刘光世兵柄,以其军隶属于都督府。八月,以刘部将王德、郦琼分别为淮西正副都统制,而以文臣吕祉节制之。王、郦之间素不相协,宋廷乃调王

  • 盖吴起义

    北魏初期匈奴卢水胡人盖吴领导的关陇各族人民武装起义。魏太武帝拓跋焘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对匈奴、羯、氐,羌、汉各族人民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引起了各族人民的强烈不满。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5年)九月, 盖吴

  • 山东起义

    北魏末年的一次流民起义。当孝昌元年(公元525年)八月和二年正月杜洛周与鲜于修礼在河北先后举行起义时,河北瀛(今河北河间县)、冀(今河北冀县)诸州二十余万户农民向南流徙。胡太后下诏州县,令安置所在流民

  • 中法天津条约

    原称《和约章程》,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法国强迫清政府订立的不平等条约。1858年6月27日(咸丰八年五月十七日)清钦差大臣桂良、花沙纳与法国全权代表葛罗在天津签订。共四十二款,附约六款。其主要内容是:公

  • 文王伐崇

    周文王治岐的同时,对敌对方国部落发动一系列征服战争。首先讨伐北方的犬戎,接着伐密(今甘肃灵台西)、伐黎(今山西黎城附近)、伐邗(今河南沁阳西北),最后把进攻的矛头指向商纣王的亲信与国崇(今陕西长安县)

  • 御帐亲军

    辽军中由皇帝直接调遣指挥的禁军精锐部队。太祖始选各部落精壮为腹心部。又太祖外出,述律后(即应天皇后)于留守之际,拣选蕃汉精兵二万骑,组建“属珊军”。太宗继位后,又扩充腹心部军额至三万人,号大皮室军。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