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历史事件>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

亦称“辛丑议定书”、“辛丑各国和约”。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农历为辛丑年,故名。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清政府派庆亲王奕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为全权大臣与各国交涉。12月22日(十一月一日)外交团以日、英、美、俄、法、德、意、奥、比、西、荷十一国公使名义向清政府提出“议和大纲”十二款。1901年2月14日(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清廷下罪己诏,感激列强“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表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责令奕劻、李鸿章“悉心酌核”。是年9月7日(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奕劻、李鸿章与十一国公使在北京正式签订《和约》十二款,附件十九件。主要内容是:赔款白银四亿五千万两;将东交民巷划为使馆区,区内各国驻兵“分保使馆”,中国人概不准居住;将大沽炮台和大沽到北京沿线炮台拆毁,准许各国在京榆铁路线上的黄村、廊坊、杨村、天津、军粮城、塘沽、芦台、唐山、昌黎、滦州、秦皇岛、山海关等十二个战略要地驻兵,天津周围二十里内,中国不得驻军,禁止中国进口军火和制造军火的原料,禁运期两年,还可延长;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和参加任何反帝组织,违者处死,清朝各级官吏所属境内“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即行革职,永不叙用”;清政府惩办“首祸诸臣将”,分派王大臣赴德、日“谢罪”,并在克林德丧命之地建立牌坊,对日本书记官杉山彬“必须用优荣之典”;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班列六部之前”;外国认为各通商章程中应该修改之处,清政府概允商议,并改善北河及黄浦江两水道。《辛丑条约》是各帝国主义国家又一次强加给中华民族的殖民枷锁。列强通过这个条约对中国进行军事监督、政治压迫和经济掠夺,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辛丑条约》是清政府的卖身契,清政府从此与反侵略战争绝缘,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猜你喜欢

  • 悬瓠之战

    刘宋与北魏间的战争。北魏统一北方后,战败柔然,镇压盖吴起义,安定了后方。遂挥军南下,进攻刘宋。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亲率步骑兵十万人,攻宋的悬瓠(今河南汝南境内)城。魏军将悬

  • 天完

    元末徐寿辉、彭莹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建立的政权。见“徐寿辉、彭莹玉起义”。

  • 旧三民主义

    孙中山提出的旧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孙中山在日本建立中国同盟会,确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革命纲领。同年,孙中山在《

  • 外服

    商周时代对王畿以外具有侯、甸、男等身份的邦君的统称。侯是担任王国的斥侯。甸即田,大约与担任田猎任务有关。男也称作任,即任王事之意。侯、甸、男都具有藩卫王畿的性质,因此也统称作“卫”。周初诰词里经常提到

  • 昭信股票

    中国历史上最早发行的近代形式的公债。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清政府因《马关条约》规定的第四期赔款即将到期,内而库储如洗,外则借债恐被劫持,于是采纳詹事右春坊右中允黄思永建议,发行内债股票,名曰“昭信

  • 高永昌起兵

    渤海士兵反辽事件。天庆六年(公元1116年)正月,辽阳府(今辽宁辽阳)渤海少年十余人起义袭杀残暴虐民的辽东京留守肖保先。户部使大公鼎继摄留守事,与副留守高清明调集奚、汉兵大肆屠杀群众,引起当地人民极端

  • 社学

    元代村社设置的学校。元世祖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二月,元政府建司农司,同时颁布农村立社法令。之后,广大农村陆续建社。政府在立社令文中规定,每社都要建学,择通晓经书者为师,农闲时令子弟入学,先读《孝

  • 元朝

    朝代名。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建立蒙古国后,不断向外扩张。至蒙哥汗时,已先后灭亡西辽、西夏、金、大理,并多次攻伐南宋。公元1259年,蒙哥汗死。次年三月,忽必烈即汗位于开平(今内蒙古正蓝

  • 御园内六班直

    西夏宿卫军之一。元昊称帝建国后,拣选豪族子弟壮勇善骑射者五千人,人月给米二石以为给养。由皇帝亲自掌握,分三班宿卫,名为“御园内六班直”。为皇室侍卫军,并有笼络与控制各部豪族的质子军之性质。

  • 鹅湖之会

    南宋理学家朱熹与陆九渊的一次面对面争论。朱、陆虽同为维护封建统治的理学家,但分属于两个哲学派别。朱认为“理”为“形而上之道”,“万物之本”,即理在天上,产生并主宰万物;陆则认为“心即理”, “宇宙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