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伤寒论注 伤寒论翼 伤寒附翼

伤寒论注 伤寒论翼 伤寒附翼

伤寒论注》四卷,《伤寒论翼》二卷,《伤寒附翼》二卷。清柯琴(生卒年不详)撰。柯琴字韵伯,号似峰,慈溪(今属浙江省)人,后迁居吴之虞山(今江苏常熟),生平事迹,文献记载不多,从孙介夫、冯明五等为其《伤寒论翼》所写的序文中,可知他约生活于康熙、雍正年间,早年为儒生,好古诗文,贫而不得其志,后弃儒治医。柯氏博学多闻,工诗善文,于医学颇有建树。所著《伤寒论注》、《伤寒论翼》、《伤寒附翼》合称《伤寒来苏集》。另有《内经合壁》一书已佚,今不传。柯氏对《内经》、《伤寒论》均有研究,曾校正《内经》。柯氏于《伤寒论》致力最深,认为《伤寒论》虽注家很多,但众注纷纭,初学者无所折衷,故为之逐条逐句加以研勘,使其条理井然,立论明晰,撰此《伤寒来苏集》。“来苏”一词源自《尚书》“徯予后,后来其苏”。“苏”为更生之义。柯氏以《伤寒论》千古沉湮,自此又得更生,故以此命名其书。全书二十二万余字。《伤寒论注》成书于康熙八年(1669)。为《伤寒论》的注释。柯氏认为自明清以来,重新编次《伤寒论》者多自成格局。王叔和所编次,已非仲景原篇,内容颠倒窜易。至方有执、喻昌等人各为更定,距仲景原旨更为遥远。对于“三百九十七法”、“伤营伤卫、两伤营卫”的“三纲鼎立”诸说均持反对意见,认为是“巧言簧簧,洋洋盗耳,此郑声所为乱雅乐也”。柯氏乃逐条逐句加以研究校勘,重编注,以证为主,将《伤寒论》原文依据六经的方证,分立篇目,摘出脱文衍文,例句冗句,或删或正。卷首先立总纲一篇,汇集《伤寒论》总论伤寒之条文,分别予以注释,其次依六经之序,分述各经之脉证。各经之中,亦先立总纲,然后以证为主各为篇目,把《伤寒论》条文各以类从,分别予以校正、疏证、阐发。皆条理疏畅,讨论明晰。柯氏认定论中广泛存在着“桂枝证”、“麻黄证”、“柴胡证”等,为了阐发仲景辨证心法,他还汇列了各种证法。例如“太阳篇”,他汇列了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大青龙汤、五苓散、十枣汤、陷胸汤、泻心汤、抵当汤、火逆、痉湿等十一证类。桂枝汤证类,汇释有关脉证十六条,桂枝坏证十八条,桂枝疑似证一条,有关桂枝证十八方。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加附子汤等方统列于此。麻黄汤证类,汇释有关麻黄汤脉证十四条,麻黄汤、柴胡汤有关脉正一条,汗后虚证八条,麻黄汤辨证四条,有关麻黄证五方,如麻黄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等方统列于此,其他诸证,均如此类分条列。《伤寒论翼》,撰于康熙十三年(1674)。此书为《伤寒论注》的补充论述,论述伤寒之大纲大法,纲领性叙述六经分证,谓可以“羽翼伤寒”,故以“翼”名之。书中根据《伤寒论》所提辨证论治问题,进行专题论述,共十四篇专论,为全论大法、六经正义、合并启微、风寒辨惑、湿暑指归、痉湿异同、平脉准绳、六经病解(二篇)、制方大法、六经方余论等。前七篇为上卷,其余为下卷。书中分析六经病脉证、治法以及转归等内容,体现了作者的学术思想。《伤寒附翼》,论《伤寒论》诸方,结合病因、病理、脉证、方义、使用法则,颇能启发后学。此书只论六经的方法,一百一十三方分隶六经,每经先述六经诸方“总论”,次述各方证治及作者临床应用心得。在不同程度上结合病因、病理、色脉、证候等诸方面,来阐发治方大义及其适应证。对方药的应用更较原方主治有所补充,如以桂枝汤治久疟、久痢等疾,有独到之见。柯氏对《伤寒论》中有关“合病”、“并病”的理论亦有新的阐述。虽与《伤寒论》原意略有不同,但证诸临床实践,阴阳错杂,虚实互见的病证确实很多,诸阴之证同时并存的病变,亦不少见。可见柯氏笃好仲景之学,且能通过自己实践,充实前人之说,阐发推广。上述三书注重理法,与临床联系较紧,故为后世医家所推崇,为学习和研究《伤寒论》的重要参考书,影响颇大。但在论述中过于强调地面分区的理论,有忽视经络的倾向,有时亦不免有拘泥于原文和牵强之处。有乾隆二十年(1755)马中骅校刊本,同治四年(1865)灵兰堂刊本,1959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铅印本。

猜你喜欢

  • 西田语略

    二十三卷,《续集》二十九卷。明樊深(生卒年不详)撰。樊深字希渊,号西田,大同(今属山西)人。嘉靖进士。由苏州府推官选户科给事中,累官通政使。因上疏呈御寇七事,诋仇鸾养寇要功,被斥为民。穆宗初复官,迁刑

  • 钱塘吴氏所刻书六种

    六卷。清吴用威编。生卒年未详。此书汇辑其先人吴焯,及其乡人符之恒、符曾遗著。据其自序,谓其家故籍歙县,明季始迁钱塘(今浙江杭州)。康熙中门祚寝盛,一时群从,多以谈艺好客相尚,而吴绣谷焯,字尺凫,有《瓶

  • 出劫记略

    一卷。清丁耀亢(生卒年不详)撰。耀亢字野鹤,山东诸城人,明御史丁惟宁之子。顺治四年(1647年)由顺天籍拔贡。历镶白旗教习、容城教谕等。自署木鸡道人。该书汇记其生平遭际之事,末附边大绶虎口余生记。现存

  • 约园诗钞

    二卷。清郭雍(约1728年前后在世)撰。郭雍字仲穆,一字书禅,号约园,福清(今福建福清市)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举人。本集收各体诗共二百余首。是集前后多属近体,古体歌行仅间存一二。今观其诗,惟五

  • 桐彝

    三卷。明方学渐撰。学渐字达卿,号本庵,桐城(今属安徽)人。生卒不详。因其子方大镇显贵,赠大理寺少卿。该书是记载其乡里中有忠孝义烈之行人的事迹的著作。只要是作者所见所闻的,概皆收入。人各立传。共收50人

  • 蒲县志

    十卷,首一卷。清巫慧修,王居正纂。巫慧字颖超,号鲁亭,安徽凤阳县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十四年(1749)任知县。《蒲县志》乾隆十八年(1753)刻本。全书十卷首一卷,十大纲,七十五目,分为:卷

  • 王文肃集

    ① 十二卷。王(1424-1495)撰。王,字廷贵,武进(今江苏)人。景泰二年(1451)进士,官至南京吏部尚书。谥文肃。著有《王文肃集》、《毗陵志》(已著录)。此集又名《思轩稿》,集前卷首有李东阳所

  • 飞鸿亭集

    二十卷。明吴鹏(约1538前后在世)撰。吴鹏,字万里,秀水(今浙江嘉兴)人,生卒年不详。嘉靖二年(1523)进士,参议黔中,奉诏谕安南,督理漕河,有政声。后官终工部尚书。著有《飞鸿亭集》。“飞鸿亭”乃

  • 灵城精义

    二卷。旧本题南唐何溥(生卒年不详)撰。何溥,字令通,生平不详。此书分上下二卷。其上卷论形气,主要叙述山川形势、辨龙辨穴之法;下卷论理气,主要阐发天星卦例、生克吉凶之兆。宋以来诸家书目对此书都不著录,书

  • 清爱堂石刻

    六卷。清刘墉书。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文正公刘统勋之子。乾隆辛未进士,官至礼仁阁大学士,谥文清。刘墉书法魏晋,后专从赵孟頫,中年后自成一家,笔意古厚,貌丰骨劲,超然独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