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元和姓纂

元和姓纂

十八卷。唐林宝(生卒年不详)撰。林宝济南人,曾做过朝议郎、太常博士、国子博士。两《唐书》无传,生平亦不详。《艺文志》和一些古籍都称《元和姓纂》为林宝所撰。唯《唐会要》称王涯所撰,可能是因王涯曾为此书作序而误为书的作者。郑樵《通志》又称李林宝撰。可能是由于林宝奉宰相李吉甫之命编撰此书,当时把两个人的名字并写,后传抄之误,漏字,错写为李林宝撰。林宝受命,历经二十年,于唐宪宗元和年间方编撰成书,故称《元和姓纂》。林宝撰此书,得姓受氏之初,多征引于《风俗通》、《族姓记》、《三辅决录》、以及《百家谱》、《英贤传》、《姓源韵谱》、《姓苑》等书。这些书现在多已失传,但由于林宝的引用,因此而保留了这些书的痕迹。后来郑樵编撰《氏族略》,也多根据此书,并称赞这部书的广博,但其中也有明显的错误之处。由于当时人们都崇尚门第,相互附会攀援之风很盛,所以各自的谱牒所陈即有错误。例如:白居易集自叙家世,以白乙丙为祖,而云出自白公胜。颠倒了时代,这样的错误是很明显的,其他也就可想而知了。《元和姓纂》有关唐人的世系较为详尽。书传至宋代已多散佚,所以无法见到善本。《永乐大典》所载,也都割裂其文,分载于太祖御制千家姓下。所幸原书序还在,可以考见出原书的体例为:先列皇族李姓,然后,依唐韵,以声类集。每韵之内以大姓居首,依次排列。二百零六部次。又以宋邓名世《古今姓氏辨证》所引的各条,补充其缺佚。今本为清人孙星衍、洪莹从《永乐大典》辑出。近人罗振玉有校勘记二卷,佚文一卷。今人岑仲勉有《元和姓纂四校记》,考证精详,都可用以参考。有《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 投笔肤谈

    二卷。旧题西湖逸士撰,何守法撰音点注。二人仕履,生卒年皆不可考。或谓同为一人,明嘉靖至万历间人。西湖逸士称此书述作之缘由:“余目击时艰,不欲自限于博士业,遂励志武事,间尝亦仿《孙子》之遗旨,出一隙之管

  • 孙子书

    见《孙子书校解引类》。

  • 听蕉馆诗存

    清茹铨撰。茹铨,字少选,山东蓬莱人。仕宦及生卒年皆不详。是书首无序,末有其孙恩松《跋》。是《跋》称“诗九十二首,为先祖通议公游燕赵及滇南、吴中途次所得,又原有《听蕉馆文存》,用以沿之。至于陆东渔、王青

  • 青屿稿存

    清张安絃(约1711年前后在世)撰。张安絃,字琴父,乌程(今浙江湖州市)人,是稿存无卷数,有人评论称其文以才气胜,而喜于修饰;其诗音节疏放,辞语尚欠锤炼。故而无传世名篇。有清抄本。《四库全书总目》列入

  • 汉阳府忠节录

    不分卷。清末严昉(生卒年不详)修撰,李国宾、王粹忠纂辑。昉字湘生,滇南(今云南省)人,同治八年(1869年)出任汉阳知府。太平天国军曾三次攻陷武议,当时文武官吏男女绅耆,死事之烈,为各省之冠。该书记因

  • 春秋管见

    无卷数。清魏枢(详见《东易问》)撰。此书杂采《春秋》“三传”及胡安国《春秋传》之文,并附作者之意于后。作者的观点与胡氏同一思路,亦属苛刻罗织之论;其有自出新意者,则更为乖谬,甚而至于擅改经文。如改以鲁

  • 香草词

    ① 二卷。《洞箫词》一卷。《碧云盦词》二卷。清宋翔凤(生卒年未详)撰。宋翔凤著有《大学古义说》。此为所撰之词集。《香草词》序于道光元年(1821)。《洞箫词》跋于道光九年(1829)。唯《碧云盦词》无

  • 钦定平定陕甘新疆回匪方略

    三百二十卷。清奕诉、世铎等奉敕编修,陈邦瑞等总纂。为清廷镇压陕西、甘肃、新疆回民起义的上谕及奏疏汇编。对西北回民起义的始末、清政府镇压起义的军事部署及具体经过、清军击败阿古柏的侵略等均有记述。如清廷命

  • 石鼓文音释

    共四卷(《石鼓文音释》三卷,《附录》一卷)。明杨慎(1488-1599)撰。杨慎生平著述,见《奇字韵》。此书卷一为石鼓古文,卷二为音释,卷三为今文。附录则为唐韦应物至明李东阳等所作石鼓诗,凡五篇。卷首

  • 律宗灯谱

    八卷。清代释源谅(1705-1772)撰。源谅,为清乾隆时北京潭柘寺僧人。出家学法尤重律宗法门。他持律精严,研习律宗义理颇下苦功。积多年修持经验和文笔功底,撰成《律宗灯谱》一书。该书以弘扬律宗为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