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六书旧义

六书旧义

一卷。近代廖平(1852-1932)撰。廖平字季平,晚号六译,四川井研人。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曾任尊经书院、四川国学院教职。早年受王闿运的影响,专治今文。其学多变,好立新说,不拘古训。著作尚有《穀梁疏证》、《公羊解诂》、《诗经经释》、《楚辞新解》等。部分著作汇刻为《四益馆丛书》,后又增刻为《六译馆丛书》。此书本班固四象之说,就其形事意声四字而论曰:“造字之序,始‘形’,次‘事’,次‘意’,次‘声’,四门而止。最初造字,只好作画,‘象形’在先,象形皆实字。有物即有‘事’,故于象形外,别出‘象事’一门,象事在半虚半实之间。至‘象意’则全为虚字,但有其‘意’,并无‘形’、‘事’之可言,故象意皆虚字。一实、一虚、一半实一半虚,可造之字尽此三门。至于‘象声’则后来续造,以济形事意之穷者,初无深意,最滋繁衍。”至于转注、假借,廖氏亦以为用字之法,一事之义以数字形容之为转注,本无其字以声定名为假借。他说:“六书‘事’与‘形’对,‘声’与‘意’对。‘转注’之对‘假借’,不惟其名目也。假借因无为有,转注化多为少。假借所以济穷困,转注所以驭繁难。假借异实而同名,转注异名而同实。假借为象声之古法,转注为象意之旧章。假借必单词只字,转注为骈语连文。假借事尚质朴,转注意取文备。”基于此说,他析象形为一正例十变例,象事为八例,象声为一正例一变例,转注为三正例七变例,假借为一正例十六变例(他以为象意字最少,未分类),奇特乖谬,逻辑混乱。胡朴安云:“往时刘申叔(即刘师培)尝为余言,廖季平之说六书极善。时而未读其书,兹细核之,极为可疑,如其举例,是词书而非字书。”(《中国文字学史》四百三十页)确乎如此,廖氏之言六书,不只是字本位,往往是词本位的。此书有廖氏自刊的《六译馆丛书》本。

猜你喜欢

  • 桂香云影乐府

    清秋绿词人填谱。作者生平不详,书前题有“秋绿词人填谱”字样,并载有鸥梦词人所作序言,署“柔兆敦牂序于珠湖小沧浪馆”字样。其序称“秋绿词人司马题桥,士衡入洛,往往携花入座,掷果盈车,将打浆之迎,复动弃繻

  • 天壤阁丛书

    二十种,四十九卷,增刊六种十一卷。清王懿荣(1845-1900)编。王懿荣字正孺,又字廉生,山东福山人。光绪年间进士,任国子监祭酒兼练兵大臣,卒谥文敏。博学能文,喜好金石训诂之学。丛书所收著作,多为王

  • 易楔

    六卷。近人杭辛斋撰。为论述易例之书,所取汉宋相兼。第一卷说图书,以太极图为始,于图的来历考订详尽。第二卷说卦位卦名,一一列举汉儒有关先天卦位之经注,解释六十四卦卦名。第三卷说卦别卦象。第四卷说卦数卦气

  • 镜花缘

    清李汝珍(1763-1830)撰。李汝珍字松石,直隶大兴(今北京大兴县)人。他读书不喜欢作八股文,因此未得过什么功名。一生多在江苏海州生活。他博学多才,当时就颇有诗名,尤精于音韵学研究。刊行的著作,除

  • 郁华阁遗集

    四卷。清盛昱撰。盛昱字伯熙,满洲镶白旗人,生卒年不详。昱为光绪进士,官至祭酒。勤奋博学,莫不周悉,博考诸家,对史学功力颇深,考订经史、中外地舆,尤以熟悉清代掌故见长。著有《郁华阁遗集》、《意园文略》、

  • 孝经注义

    一卷。清魏裔介(详见《易经大全纂要》)撰。该书对《孝经》分章进行诠释。其训诂字义的标题曰“注”,敷衍语音的标题作“义”。词旨浅近,为课蒙之作。

  • 思文大纪

    八卷。一名《三山野录》。佚名撰。有人称是戴笠撰,但不知所据。该书又名《思文纪略》。用纲目体专记南明唐王监国福建史事。起弘光元年(1645)六月,至次年九月清兵攻陷福州,曹学佺等殉难止。凡朝章大政、诰敕

  • 诗学正宗

    十六卷。明蒲南金(约1537前后在世)编。蒲南金,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嘉靖元年(1522)举人,官国子监助教。是书选历代之诗,起唐虞古辞,讫唐人近体。自四言至七言绝句,分为九体;每体中又分为正始、

  • 石头魂

    见《女仙外史》。

  • 彭文宪集

    四卷。明彭时(1408-1475)撰。彭时,字纯道,安福(今属江西)人。正统间进士第一,授修撰,累官至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进少保,谥文宪。著有《彭文宪集》(《可斋杂记》已著录)。此集原本十卷,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