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删补颐生微论

删补颐生微论

四卷。明李中梓(见《内经知要》)撰。作者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个人临证经验,总结出一些观点,多为后世医家所遵循,如“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气血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先,阴阳并需,而养阴在滋阴之上”等。治疗上擅长温补。临证上着重“问因”、“别证”、“知己”和因病制宜,体现了辨证施治的观点。李氏治学,主张贯通诸家之长,不偏不倚。他认为古代医家著书立说,持不同理论自成一家,并非见解有伪,而是各有阐发,补前人之未备耳。由于李氏采用各家之长,立论审慎平正,常能由博返约,提要钩玄,故流传很广。其虽宗薛立斋、张景岳而重视先天,补肾却不专主地黄;宗李东垣而重视后天,治脾并不胶着升、柴;谈肝肾龙雷之火,又慎用知柏等苦寒沉降之品;论治伤寒六法,力辟无补之谬。此书为沈朗仲校订。李氏先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撰成《颐生微论》,后又经反复删补,并由其门人沈朗仲校订,于崇祯十五年(1642)成就此书。全书共有二十四篇,为三奇(精、气、神)、医宗、先天、后天、妄辨、审象、宣药、运气、脏腑、别证、四要、化源、知机、明治、风土、虚劳、邪祟、伤寒、广嗣、妇科、药性、医方、医案、感应。内容繁富,涉及养生、医学源流、脏腹、诊法、治则、方药、病证、医案、五运六气等诸多方面。“三奇”中论述兼及道书修炼,如三尸行呵吸等法,已超出医家之术。书中突出预防为主的思想,故首列养生、气功、按摩等调摄之法。先天论、后天论两篇反映了李氏注重脾肾的学术思想。强调探求病因,治病必求其本,选常用方剂约百首、录寻常药物一百二十种。后录证情复杂之医案三十例,示人以规矩准绳。全书持论精辟,宗诸家之长,上自《内经》、《难经》之论,下及诸名医之言,有理论有实践,可供临证参考。有崇祯十五年(1642)金阊付万堂刻本。

猜你喜欢

  • 三因极一病源论粹

    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中川遗稿

    三十三卷。明王教(生卒年不详)撰。王教,字庸之,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嘉靖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著有《中川遗稿》,是集乃其子王在阡所编。凡三十三卷。赋二卷,古今体诗十三卷,乐章和诗余一卷,杂文十九

  • 元张光祖言行龟鉴

    八卷。清乾隆(1711-1799)时敕辑。乾隆名弘历,爱新觉罗氏,满族,清朝皇帝,雍正帝第四子。1735-1796年在位,年号乾隆。在位期间平定准噶尔部,加强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统治。1773年开四库

  • 御定清文鉴

    共四十六卷(《御定清文鉴》三十二卷,《补编》四卷,《总纲》八卷,《补总纲》二卷)。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傅恒等奉敕撰。这是一部官修的满文分类辞典。满文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前期满文,俗称“无圈点满文”

  • 谐声补逸

    十四卷。清宋保(生卒年不详)撰。宋保字定之,号小城,高邮(今属江苏)人。廪贡生,尝师事王念孙,好声音训诂之学。宋氏以为徐本《说文》多失六书谐声之旨,特撰是编以补其不备。是编一依《说文》次第为十四卷,篆

  • 罘罳草堂诗集

    四卷。清隆观易(约1837-1878)撰。隆观易,字无誉,湖南宁乡人。未入仕途。其父为当地豪强所中伤至死,他避仇深山达二、三十年之久,穷困潦倒,每日与二三相知、不涉世事者作诗以排遣幽忧。后知遇同乡人廖

  • 周礼贾氏解诂

    一卷。东汉贾逵(30-101)撰,清马国翰辑佚。贾逵字景伯,扶风平陵(今陕西兴平县)人,官至侍中。贾逵父徵,尝从刘歆受《周礼》之学。贾逵既承家学,又从杜子春受学。汉章帝时,奉召作《周礼解诂》,《隋书·

  • 心书

    一卷。旧本题汉诸葛亮撰。然考宋以前诸家书目均不见著录,明焦竑《国史经籍志》卷四兵家类著录“孔明《心书》一卷。”其书晚出之证明矣。或云陶宗仪《说郛》作《新书》,至明弘治间关西刘让锓之于木,始改名曰《心书

  • 礼杂问

    一卷。晋范宁(生卒年不详)撰,清马国翰辑。范宁,字武子,顺阳(河南淅川西南)人。初为余杭令,六年后迁临淮太守,孝武帝时为中书侍郎,后补豫章太守。精于经学,以为王弼、何晏倡玄学之罪深于桀纣。注《尚书》、

  • 两浙輶轩录

    四十卷。《补遗》十卷。清阮元(1764-1849)撰。阮元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人。乾隆进士。官湖广、两广、云贵总督,体仁阁大学士。此录作者序云:余督学渐江时辑《淮海英灵集》成,盖江淮间一郡之诗,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