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匡谬正俗

匡谬正俗

八卷。唐颜师古撰。颜师古(581-645)名籀,字师古,一作思古,以字行;一说字籀。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县)。颜之推孙。隋仁寿中荐授安养尉,不久弃归长安,以教授为业。高祖入关(618年)授朝散大夫,拜敦煌公府文学,累迁中书舍人,专典机密。太宗即位(626年)拜中书侍郎,封琅玡县男,官至弘文馆学士,卒谥戴。传其家学,精文字训诂,曾受诏考订秘书,刊正古籍奇字,大显于时;注《汉书》、《急就章》;尚著《字样》一卷,颜元孙本之著《干禄字书》。据是书卷首扬庭表称:是书永徽二年(651年)师古子符玺郎扬庭表上于朝,称稿草才半,部帙未终,盖师古所成为未竟之本。扬庭表又云:敬奉遗文,谨遵先范,分为八卷,勒成一部,则今本乃扬庭所编。宋人诸家书目多作《刊谬正俗》,或作《纠谬正俗》,盖避太祖之讳。清钱曾《读书敏求记》作《列谬正俗》,则刻本偶误也。前四卷,凡五十五条,皆论诸经训诂音释;后四卷,凡一百二十七条,皆论诸书字义字音及俗语中的谬误。是书考据殊为严谨精密,向为训诂学家所推崇。《四库总目提要》云:“古人考辨小学之书,今皆失传,自颜之推《家训音证篇》外,实莫古于是书。其邱、区、禹、宇之论,韩愈《讳辨》引之,知唐人已绝重之矣;戒山堂《读史漫笔》解都、鄙二字,诧为独解,不知为此书所已驳;毛奇龄引《书序》俘厥宝玉解春秋卫俘,诧为特见,不知为此书所已引;洵后人证据,终不及古人有根柢也。”《郑堂读书记补逸》云:“所引诸书及前人训诂,多今世所不传;辨证亦多确核,故为从来所推重。”《四库总目提要》指出其谬误云:“惟拘于习俗,不能知音有古今,其注《汉书》,动以合声为言,遂与沈重之音《毛诗》同,开后来叶音之说。故此书谓‘葬’音臧,‘谊’‘议’音宜,‘反’音扶万反,‘歌’音古贺反,‘彝’音上声,‘怒’有上去二声,‘寿’有授受二音,‘县’有平去二声,‘迥’音户蓥反,皆误以今韵读古音。谓‘穰’音而成反,‘上’音盛,又音市郢反,‘先’音西,‘逢’音如字,不读庞,皆误以古音读今韵,均未免千虑之一失。”是书有《雅雨堂丛书》本、《艺海珠尘》本、崇文书局本、《小学汇函》本等。

猜你喜欢

  • 补修徐沟县志

    六卷。清王勋祥修,秦宪纂。王勋祥,浙江金华县人,出身附贡生,领同知衔,曾先后两次任徐沟知县。此书为光绪五年(1881)复任邑知县时所撰。历时二年告成。《补修徐沟县志》光绪七年(1883)刻本。考徐沟自

  • 鲁诗传

    一卷。汉代申培撰,清代王谟辑。王谟生卒年不详。本书收集了典籍中关于鲁诗的说法共六十一条,虽不完备,但颇有价值。据《汉志》记载,申公《鲁故》原有二十五卷,《鲁说》二十八卷。《汉志》又称,“汉兴,鲁申公为

  • 陔余杂著

    一卷。清陆春官(生平不详)撰。是书汇录春官平生著作,内容包括论说、奏议、书信、语录、言论,十分广泛。版本有民国三年至五年(1914-1916)间上元蒋氏慎修书屋排印《金陵丛书》本,《清史稿艺文志补编》

  • 庆远府志

    ①十卷,清李文琰修,何天祥、朱桐、莫景隆纂。李文琰,字玉重,石首(今湖北石首)人,贡生,乾隆十八年(1753)庆远知府。何天祥,修仁(今广西荔浦)人,贡生,庆远府训导。朱桐,广西临桂人,举人,教谕。莫

  • 格物质学

    十一卷。美国史砥尔(生卒年不详)撰,美国潘慎文(1850-1924)译,山阴谢洪赉(1873-1916)笔述。潘慎文,美国监理公会教士。1875年来华,先在苏州传教,1896年调任上海中西书院院长,1

  • 五音复字

    五卷。明杨慎撰。杨慎事迹见“俗言”。“复字”即重言字。是书依平水韵标目,取古韵的重言字,分韵隶之,并详加注释。搜采丰富,然条理不甚清晰,颇失于破碎繁琐。有《函海》本。

  • 来斋金石考

    三卷清林侗撰。林侗(1627-1714),字同人,侯官(今福建闽侯)人。喜好搜集金石,曾游长安,于淳化山中得汉甘泉宫瓦;又携带拓工,在唐昭陵等陪葬地,拓得唐李靓等人的碑刻十六块。本书所著录,都系其所自

  • 议史摘要

    四卷。其文是吕祖谦(1137-1181)《左氏博议》之增订注释。吕祖谦字伯恭,南宋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祖籍寿州(治今安徽凤台),隆兴时进士,后又中博学鸿词。历太学博士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

  • 诗声类

    十二卷。附《诗声分例》一卷,清孔广森撰。孔广森(1752——1786年)字众仲,又字约,号顨轩,曲阜(今山东曲阜县)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检讨。无意仕进,遂告归,三

  • 书画记

    ①六卷。清吴其贞撰。吴其贞,生平始末不详。字公一,徽州(今甘肃徽县)人。吴其贞嗜好书画,精于鉴赏,与书画收藏家往来频繁,得以广泛观阅书画真迹。凡是经他收藏或见过的书画,皆为之品题,对于书画的行款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