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十三经诂答问

十三经诂答问

六卷。清冯登府撰。此书写在钱大昕《潜研堂集答问》之后,其精粹不及钱氏之书。篇中对于《诗经·邶风·旄丘》“琐兮尾兮”,亦引钱说。篇中还认为东晋时别有一孔安国,亦通经学,与梅赜上书元帝时相先后,《尚书传》或出其手,而后人误以为是东汉临淮的孔安国。按此说显然缺乏根据。何晏《论语集解》的孔安国注,近人已证其伪,难道也是出于东晋孔安国之手吗?其《顾命率循大卞》,谓李富孙引《孔宙碑》“于卞时雍”,“卞”即“变”字,却不知刘逢禄《尚书今古文集解》已有此说,认为“循卞”即节哀顺命之意。其《月令季夏以妨神农之事命神农将巡功》,引《尔雅·释诂》“神,治也”,谓此当训为治农之官。《孟子》有为神农之言,亦谓治农,非指炎帝。按,《汉书·艺文志》说:“农家者流,神农二十篇”,六国时诸子疾时怠,于农业道耕之事托之神农。依此,此《月令》“神农”可训神为治。但《孟子》则不可。至于其论古音,对于段玉裁支、脂、之分部之说亦不以为然,认为古人支、脂、之多通用。其说显然不足凭。但是篇中说,执六朝之韵书,以绳周秦之古文,因为知今而不知古。然必尽执古音而一一部分之,恐古人亦不受此束缚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可耳。这些话却是有一定道理的。有经解续编本。

猜你喜欢

  • 经言枝指

    九十九卷。明陈禹谟撰。陈禹谟事详《经籍异同》条。该书计《谈经菀》四十卷、《汉诂纂》十九卷、《引经释》五卷、《人物概》十五卷、《名物考》二十卷,共九十九卷,《四库提要》题一百卷,总目卷数与子目不符。《明

  • 礼经学

    七卷。清曹元弼(详见《礼经校释》)撰。是书卷一为《明例》(自尊尊、亲亲、长长、贤贤、男女有别五大义例,至注疏通例)。卷二为《要旨》上下(上卷论述《冠礼》、《昏礼》至《觐礼》,下卷发明《丧服》、《丧礼》

  • 荷薪义

    八卷。明方大镇(生卒年不详)撰。方大镇字君静,桐城(今属安徽)人。万历十七年(1589)中进士。官至大理寺少卿。其父方学渐,一生潜心学问,博古通今,晚年专攻儒学,讲学于桐川。作者追述父训,及与同社诸人

  • 经咫

    一卷。清陈祖范(生卒年不详)撰。祖范字亦韩,又字见复,常熟(今江苏常熟)人。雍正举人,会试中试,因病未得殿试。乾隆中荐举经学,特赐国子监司业衔,卒于家。其著作除此书外,尚有《掌录》、《司业文集》、《司

  • 资州帖

    十卷。为《绛帖》复本。《绛帖》是宋代淳化官帖中最著名的法帖,可是民间却只闻其声名、不见其面目,故复刻本较多,如武冈本、乌镇本、彭州本等。许多复刻本在宋后皆亡佚,故其后见于著录为名为《绛帖》者,十有八九

  • 平岳疏议

    一卷;平海疏议一卷;附平海咨文一卷;师中小札一卷。清万正色撰。万正色,号中庵,晋江(今属福建泉州市)人。由行伍起家,康熙间授陕西兴安游击。吴三桂反叛时,万正色在四川地区阻击,连破野狐岭及阳平关,后又收

  • 素问悬解

    十三卷。清黄元御(详见《周易悬象》)撰。黄氏认为《素问》八十一篇,自秦汉以后始著竹帛,传写数易,错误屡出,故加以参互校正,著为此书。如“本病论”、“刺法论”、“刺志论”旧本皆谓已佚,然黄氏考证认为“本

  • 葬书

    一卷。旧本题晋郭璞(详见《尔雅注》)撰。《葬书》是否为郭璞所著,古来众说纷纭。《晋书·郭璞传》、干宝《搜神记》等不少著作记述郭璞占筮、相墓的故事,特别是郭璞于暨阳择地葬母预卜虽近水而水将远退,(见《世

  • 鳌溪文集

    二卷。元周闻孙(生卒年不详)撰。闻孙,字以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此集前有永乐(1421)邹缉序。称其年三十五举进士。会试中乙榜。揭傒斯荐入史馆,奏修宋、辽、金三史应以宋为正统,不合统治者意图,出为

  • 东坡禅喜集

    十四卷。明凌濛初(1580-1644)编。凌濛初,字玄房,号初成,别号即空观主人。乌程(浙江吴江)人。先是徐长孺尝取苏轼谈禅之文,汇集成编,唐文献序而刊之。凌濛初以其为备,更为增订。万历三十一年(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