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古韵通说

古韵通说

二十卷。清龙启瑞撰。启瑞(1814-1858)字辑五,号翰臣,临桂(今广西临桂县)人。道光二十年(1841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累官至通政司副使、江西布政使。研精小学,尚著《尔雅经注集证》、《庄子字诂》、《字学举隅》等多种。卷首有自序,言自交汉阳刘茮云(名传莹,国子监学正,卒时年仅三十有一),始为声韵之学。道光庚戌(1850年)为湖北学政,乃参考姚氏(文田)《说文声系》、张氏(惠言)《说文谐声谱》、苗氏(夔)《说文声读表》,折衷其说,为《音论》十篇。辛亥(1851年)丁父艰归,始成此书。分古韵为冬、东、支、脂、质、之、歌、真、谆、元、鱼、侯、幽、宵、阳、耕、蒸、侵、谈、缉等二十部。每部首列平上去入之目,先系以《诗经》韵字、次群经韵字,附以《离骚》韵字、次《说文》本音、次通韵、次转音,后附以论赞,每部为一卷。其《诗经》韵字取裁于段玉裁,本音取裁于姚文田、张惠言。谓段氏之分之脂支三部、张氏及高邮王氏(念孙)之言通转流变、武进刘氏(逢禄)之论入声同部异用及异部同用,皆至当不易。又谓顾氏(炎武)古无入声之说,不为无见。然平上去入四声,始于永明而定于梁陈之世,当日沈约诸人,精通音律,制为四声,以括天下之字,必有不可缺一者。又谓《诗》及群经用韵,用龃龉不合者,段氏以为合韵,其说较顾氏江氏(永)以为方音者为近理。然古人之韵,既不得而见,又安知何者之为合?盖合韵不外转声,转声不外双声,双声即汉儒所谓声相近也。凡声近者皆可转,而不近者不能,故言韵则有一定之限,言声则递转而无穷。转声之说,自钱竹汀氏发之,其《声类》一书,实开字学音学之奥窔。又谓《说文》谐声之字,往往有取转声者,小徐旁纽之说,略发其端。又谓入声古所谓急语,又所谓短言,其字多由平声矢口而得,不经过上去二声枢纽,如登为得、州为祝之类(皆见《公羊》);即由上去转者亦然,如去之为促,害之为曷,恶恶度度之类,皆以两字相切而成。龙氏之说大抵折衷姚、张、苗、段、王、刘诸家之说,其辨析声韵至为精确。亦颇有疏舛之处,刘禧延尝为札记,惜已不存,事见雷浚《乃有庐杂著》及《刘氏遗著》中。《古韵通说》同治六年(1867年)刊,光绪癸未(1883年)四川尊经书局重刊。

猜你喜欢

  • 经国雄略

    四十八卷。明郑大郁编订。郑大郁字孟周,温陵(福建泉州的别称)人。生平事迹不详。是书有“天经考”三卷,“畿甸考”五卷,“省藩考”四卷,“河防考”四卷,“海防考”三卷,“江防考”三卷,“赋徭考”三卷,“赋

  • 诗音表

    一卷。清代钱坫(1744-1806)撰。坫字献之,号十兰,又号篆秋,大昕之侄。江苏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人。乾隆三十九年(1774)副贡生。官陕西州乾州直隶州州判。坫精通训诂,深于《说文》,学问与大昕

  • 炊闻词

    二卷。清王士禄(1626——1637)撰。士禄字子底,号西樵山人。新城(今山东桓台)人。顺治九年(1652)进士,官至吏部员外郎,二起二落。著有《读史蒙拾》。《炊闻词》原名《炊闻危语》,前有士禄自序,

  • 宁寿鉴古

    十六卷 清乾隆间官撰。此编为清代乾隆间编成,据宁寿宫写本影印。卷首钤有“乾隆御览之宝”“天子古稀”“宁寿官宝”等朱文印。全书凡十六卷,著录之器,以汉唐以前为断。卷一、二为鼎,收器八十二件,卷三、四五为

  • 历朝闺雅

    十二卷。清揆叙奉敕纂。揆叙(1675-1717),字恺功,纳兰氏,正黄旗满洲人,大学士、康熙朝宰相纳兰明珠之子,诗人纳兰性德之弟,女诗人纳兰氏之兄。康熙三十五年(1696),由二等侍卫特授翰林院侍读,

  • 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

    一百五十九卷。和硕庄亲王允禄缮录刊布。雍正七年(1729),世宗宪皇帝,应廷臣的请求,命和硕庄亲王缮录,雍正九年(1731)告成,所载上起雍正帝登极、下止雍正七年。乾隆皇帝即位以后,再命和硕和亲王弘书

  • 楚辞补注

    十七卷。宋洪兴祖(1090-1155)撰。洪兴祖,字庆善,丹阳(今江苏丹阳)人。宋徽宗政和中登上舍第。南渡后,历任秘书省正字,太常博士等职。后出知真州、饶州,兴学开荒,有政绩。因触犯秦桧而编管昭州卒。

  • 龙壁山房集

    二十二卷。清王拯(1815-1876)撰,王拯,字定甫,马平(今广西柳州市)人。原名锡振,服膺包拯,号少鹤,幼孤,家贫,授诗母口,长而失教。靠姨母作女红养育,道光二十一年(1841)中进士。授户部主事

  • 久芬室诗集

    六卷。清郑襄撰。生卒年未详。郑襄字赞侯,一字湛侯,湖北江夏人。官安徽全椒县知县。此集凡六卷。自咸丰二年(1852)迄光绪十五年(1889),共存古近体诗八百二十五首。由挚友陈克劬选定。冯志沂评云:“深

  • 筹辽硕书

    四十六卷,附录一卷。明程开琇辑。开琇字仲秩,天都人。事迹不详。是书记明万历四十六年夏间迄四十八年秋,内外臣僚关于辽事的奏疏,按年排次,共四十六卷,卷一卷二为熊廷弼、张涛二人奏疏,采辑最繁,久佚。徐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