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唐百家诗选

唐百家诗选

二十卷。旧本题宋王安石(1021-1086)编。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庆历进士。初知鄞县,借官谷给农民,试图减轻高利贷剥削,有成效。仁宗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被任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他积极推行青苗、均输、市易、免役、农田水利等新法,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期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由于保守派固执反对,新政推行迭遭阻碍。熙宁七年(1074)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其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著有《字说》、《钟山日录》等,多已散失,现存的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礼新义》残卷,又《老子注》若干条保存于《道藏·彭耜集注》中。此书去取,绝不可解。自宋以来,疑之者不一,曲为解者亦不一。然大抵指为王安石。惟晁公武《读书志》云:《唐百家诗选》二十卷,皇朝宋敏求次道编。次道为三司判官,尝取其家藏唐人一百八家诗,选择其佳者凡一千二百四十六首,为一编。王介甫观之,因再有所去取。且题曰:欲观唐诗者,观此足矣。世遂以为介甫所纂。其说与诸家特异。案《读书志》作于南宋之初,去安石未远。又晁氏自元祐以来,旧家文献,绪论相承,其言当必有自。邵博《闻见后录》引晁公武之言,谓王荆公与宋次道同为群牧司判官。次道家多唐人诗集,荆公尽即其本,择善者签帖其上,令吏钞之。吏厌书字多,辄移所取长诗签置所不取小诗上。荆公性忽略,不复更视。今世所谓《唐百家诗选》曰荆公定,乃群牧司吏人所定。其说与公武又异。然说之果有,是说,不应公武反不知。考周辉《清波杂志》,亦有是说,与博所记相合。周辉之曾祖与王安石为中表,故周辉持论多左袒王安石。当由王安石之党以此书不惬于公论,造为是说以解之,托其言于说之,博不考而载之。此本为宋乾道中倪仲传所刊。前有仲传序。其书世久不传。清康熙中,河南商丘宋荦始购得残本八卷刻之。既又得其全本,续刻以行,而二十卷之数复完。当时有疑其伪者。阎若璩历引高棅《唐诗品汇》所称以元宗早渡蒲关诗为开卷第一,陈振孙《书录解题》所称非惟不及李、杜、韩三家,即王维、韦应物、元、白、刘、柳、孟郊、张籍皆不及,以证其真。又残本佚去王安石原序,阎若璩以《临川集》所截补之,其文俱载阎若璩《潜邱札记》中。惟今本所录共一千二百六十二首,较晁氏所记多十六首。阎若璩未及置论,或传写读书志者误以六十二为四十六。至王昌龄《出塞诗》,诸本皆作“若使龙城飞将在”,惟此本作“庐城飞将在”,阎若璩引唐平州治卢龙县以证之。然唐三百年,更无一人称卢龙为卢城者,何独昌龄杜撰地名?此恐过尊宋本之失。有康熙四十二年(1703)宋荦、丘迩求刻本。《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 左传人名辨异

    三卷。清程廷祚(详见《大易择言》)撰。廷祚潜心经学,著有《大易择言》三十六卷,《春秋识小录》九卷。此书是《春秋识小录》之一(另两种是《春秋职官考略》三卷、《春秋地名辨异》三卷)。编首有廷祚自序。体例是

  • 少岳集

    四卷。明项元淇(约1580年前后在世)撰。项元淇,字子瞻,浙江秀水(今嘉兴)人。生卒年不详。南京太学生,谒选得上林录事。后以赀为光禄寺署丞。此集乃其弟元汴所刊。凡元汴与元淇唱和诸作亦附入。近体颇受适,

  • 诒谷草堂诗集

    一卷。清余廷灿(1729-1798)撰。余廷灿字卿雯,号存吾。湖南长沙人。乾隆进士。官检讨。著有《存吾文集》。此为诗集。邓显鹤《沅相耆旧集》卷九十五录廷灿诗二十一首,说廷灿集无刊本,故所存不多。此本为

  • 陈文恭公集

    十三卷。宋陈康伯(1097-1165)撰。陈康伯字长卿,弋阳(今江西)人。宣和三年(1121)中上舍丙科,绍兴八年(1138)除枢密院大计议官,后为光禄大夫。隆兴二年(1164),复拜尚书左仆射同中书

  • 梦蕉存稿

    四卷。明游潜(约1525前后在世)撰。游潜,字用之,丰城(今属江西)人,生卒年不详。弘治十四年(1510)举人,历官云南宾州知州。著有《梦蕉存稿》、《梦蕉诗话》、《博物志补》。是稿凡四卷。收诗三卷,文

  • 邢台县志

    ①十八卷,首一卷。清刘蒸雯修,李纂。刘蒸雯,山西平阳府洪洞人,曾任邢台县知县。邢台县志创修于明万历年间,清康熙年间续修。乾隆三年(1738)刘蒸雯任知县后,于乾隆六年设局修志,历五月而书成。其标目过于

  • 庭帏杂录

    二卷。明袁衷(生卒年不详)撰。袁衷字秉忠,东莞(属广东省)人。正统进士,授户部主事。历悟州府知府,改平乐府、永州府,所至公正廉明,百姓蒙其惠。袁衷尤长于诗文。著有《庭帏杂录》、《竹庭稿》等。此书是袁衷

  • 谢耳伯诗集

    八卷。《文集》十六卷。明谢兆申(约1624年前后在世)撰。谢兆申,字伯元(一作保元),号耳伯,又号太弋山樵,福建邵武人。生卒年不详。万历中贡生。前有其乡人曹能始序。黄居中序称,“其平生喜交异人,购异书

  • 心斋约言

    一卷。明王艮(1483-1541)撰。王艮字汝止,号心斋,泰州安丰场(今江苏东台)人。他生于从事盐业生产的灶户家庭,七岁受书乡塾。后因家境贫寒,随父经商。但他自学《孝经》、《论语》、《大学》,逢人质义

  • 双砚居词话

    一卷。清邓廷桢(1775-1846)撰。邓廷桢字嶰筠,江苏江宁(今南京市)人。嘉庆六年(1801)进士,官至两广总督、闽浙总督,与林则徐一起禁烟,共同抗击英军,颇著声名。邓廷桢博通文字音韵,工于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