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子华子

子华子

二卷。旧本题晋人程本(约前380一前320)撰。关于程本的生平事迹,史书记载极为简略。据《吕氏春秋·贵生篇》记载:“韩魏相与争侵地,子华子见昭厘,曰两臂重于天下,身又重于两臂。韩之轻于天下远,今所争轻于韩又远,奈何愁身伤生以忧之?”又《庄子·则阳》篇称:“魏与田侯午约,田侯背之,犀首请伐齐,华子闻而丑之,惠施乃见戴晋人。”据此可见,大约子华子与韩昭侯、魏惠王同时人,先秦时代有《子华子》这部著作。及至汉代,班固作《汉书》,刘向校订诸书,咸有序文,而此文独不类,可知汉代该书已亡佚。及至南宋,《子华子》刊版于会稽,晁公武以其多用字,指为元丰后举子所作。近人顾颉刚在《诸子辨》中列举四条证据,推断其为伪书。这四条证据为:书中有“秦襄公方启西戎,子华子观政于秦”;又稽庄周所载子华子事,云“见韩昭侯”,二者前后相差二百余年,不可信一。《孔子家语》言:“孔子遭齐程子于郯。”而今书《子华子》自谓:“程之宋君受封于周,后十一世国并于温”。程本商季文王之所宅,在西周内当为畿内小国。温者,晋邑小国,两地相隔远迩,亦在可疑二。后序称子华子为鬼谷子师;鬼谷,战国时纵横家,而今书反类道家之言,其不可知三。刘向校订古籍,该书不在此列,不可知四。清人在修《四库全书》时,也认为《子华子》一书“出自近世能言之流,实为公论”。此书虽为伪书,但由于其“文虽稍涉曼衍,而纵横博辩,有致理文彩,堪称伪书中之上品。这对于研究古代伪书的发展和演变有重要参考价值。《子华子》现存的版本很多,主要有:绵眇阁本,别六子全书本,子汇本,明刊十行本及八行本。《墨海金壶》本,《珍丛别录》本,近人刊《二十二子》本,明嘉靖刊《五子》本,《道藏》本,《子书百种》本,明弘治丙辰杨一清校刊《五子》本,《四库全书》本等。

猜你喜欢

  • 别本后乐集

    十卷。《附录》二卷。宋卫泾(?-1226)撰。卫泾生平详见《后乐集》(辞目)。卫泾集本五十卷,刊于元代,年久散佚,后从散见《永乐大典》中篇章编次成帙。此本乃其十四世孙楫所辑,以志乘诸传及遗像弁卷首,以

  • 澄鉴堂石刻

    四卷。清张井得文与可、苏东坡所画竹,属钱泳为其摹刻题咏于石。张井字芥航,道光时为何道总督。此竹为万廉山旧藏,其子万少山献于张井。文与可所画竹,宋元人题咏者有苏轼、范纯仁、米芾、柯九思、吴仲圭、扬廉夫、

  • 历朝通略

    四卷。元陈栎(1252-1334)撰。陈栎字寿翁,休宁(今属安徽)人。学宗紫阳,学者称为定宇先生。延祐初,乡试中选,不赴礼部试,教授乡里数十年,宋之后,隐居著书。晚年称东阜老人,卒年八十三岁,著有《尚

  • 北海三考

    六卷。清胡元仪撰。元仪字子戚,湖南湘潭人。光绪十一年(1885年)拔贡,师事番禺陈澧。此书前有元仪自叙,作于光绪二年(1876年),又有元仪后序,作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此外还有孙文昱跋。此书分

  • 古书疑义举例

    七卷。清俞樾(1821-1907)撰。俞樾字荫甫,浙江德清(今属浙江省北部)人。道光进士,官至河南学政。晚清著名学者,著有《上海县志》、《春在堂全书》、《镇海县志》、《射雕馆集》、《群经平议》等书。此

  • 汪彦石所著书

    二种,二卷。清汪献玕撰辑。二种为《禹贡锥指节要》一卷、《夏小正传》一卷。两种均为经学著作。其中《禹贡锥指节要》,本书有专条介绍。两种均用为家塾教学童蒙。有同治年间群玉斋刻本。

  • 春秋比事目录

    四卷。清方苞(详见《周官集注》)撰。作者撰成《春秋通论》之后,恐学子尚未精熟“三传”,不能迅速理出头绪,于是又著此书。此书取事同而书法互异者分类辑录,共八十五类。其实,宋沈棐《春秋比事》、元赵汸《春秋

  • 易经存疑

    十二卷。明林希元(生卒年不详)撰。希元字茂贞,号次崖,同安(今福建同安)人,官至两京大理寺丞,立朝有风节。是书解经以朱熹《周易本义》为主,兼引蔡清之《周易蒙引》,微有异同。其言存疑者,洪朝选序谓其“存

  • 易酌

    ① 十四卷。清刁包(1602-1669)撰。包字蒙吉,祁州(含河北安国)人。明天启三年(1623)举人。此书用注疏本,以程传本义为主。虽也偶尔论及象数,然均陈抟李之才之学,而非汉代以来相传之法。原序称

  • 大唐传载

    一卷。作者不详。此书唐宋《艺文志》俱不载,《四库全书总目》著录。书前有自撰小序,亦不题名氏。内容记唐初以至元和年间事,凡一百三十条,所载名臣言行,公卿事迹,颇为详细,多为史书所采用。但间及于诙谐谑语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