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拟学小记

拟学小记

六卷,续录一卷。明尤时熙(1503-1580)撰。尤时熙字季美,号西川,洛阳(今属河南)人。嘉靖元年(1522)举人。历任元氏、章丘学谕,国子学正,户部主事。后乞终母养归,居家三十余年,以修己淑人为事。他因读王守仁《传习录》,始信圣人可以学而至,然学无师,终不能有成,于是师事刘魁,又从朱得之,周怡考究王守仁之学。学有所得录为笔记,由李根编辑成为此书。尤时熙在自《序》中称,名为“拟学”,是拟如此为学。书中称刘魁为晴川师,称王守仁为老师。全书分为六目:一《经拟》、二《余言》、三《格物通解》、四《质疑》、五《杂著》、六《纪闻》,未有附录数则。此书以“心”为宗。他训释“格物致知”,将“格”训为“则”,将“物”训成“好恶”。认为心自有天则,学问由心,心只有好恶,所以学者要在好恶上用功夫。但心易流于意见,为其所蔽,使人情不通,所以天则须“通”乃可验。他批评陈献章的“静中端倪”之说,认为良知无始终,无内外,“安得更有上面一层”?此为异学。书中强调,天地万物皆为“道”之发现,此道不论人或物,各各有分。道无方体,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道理只是一个,诸子论学,谓其求静则可,谓其别有一种道理则不可。圣人之学,较之诸子,只是精一,亦非别有一道。道理无有起处,于发动处方可见,学者当于发动用功。又认为道理在平易处,只在日用常行间,百姓只日用而不知罢了。所以应在日用常行间检点。他在书里把中庸之“中”,训为中外之“中”,以与心学相比附;又谓《中庸》论道理多分为两截,具两景,不如《孟子》直截;又谓子夏、子游之言,皆主务本,有支离之病;又谓危行言逊及文质彬彬,皆非圣人之方。他在书中称,《春秋》所书之事,皆为当时人所共知。但传说不同,隐微之处为奸雄所改。孔夫子直笔奸雄的真迹实情,使天下知其是非所在,使奸雄之计不能行。所以乱臣贼子闻之而惧。此书是北方王门学派的重要著作之一,是研究尤时熙学术观点和北方王门学派思想的重要资料。有明嘉庆间刻本。

猜你喜欢

  • 尉缭子

    五卷。尉缭撰。其生卒年及籍贯皆不详。班固《汉志》杂家类《尉缭》下注云“六国时人”。颜师古注引刘向《别录》云:“缭为商君学”。除此记载外,《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有一个尉缭,考其事迹,当非今本《尉缭子》

  • 天演论

    二卷。英国赫胥黎(1825-1895)撰,严复(1853-1921)译。赫胥黎,英国著名博物学者。严复原名完光,字又陵,后改今名。复早年考入福建船政学堂,后被送往英国留学,学成后回国。从1895年起,

  •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晚清吴趼人(1866-1910)撰。吴研人名沃尧,原字茧人,后来改字研人。广东南海县人,因为住在佛山镇,所以别号我佛山人。他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因家道衰败,二十多岁时到上海谋生,常为报纸撰写小品文。后

  • 读尔雅日记

    ①一卷。清杨赓元撰。赓元字良孚,江苏吴县人,光绪甲午(1894年)副榜。是编记其读《尔雅》所得。其中订正郭注之误,皆确有依据,非穿凿附会者比,且谓《说文》、《尔雅》异同可以互证,认为不当据《说文》以改

  • 湛园未定稿

    六卷。清姜宸英(1628-1699)撰。姜宸英,字西溟,号湛园,浙江慈溪人。少工举业,兼善诗古文,但屡试不第。康熙三十六年(1697)已七十岁始成进士。后充顺天府乡试副考官,因受正考官李蟠牵连,下狱病

  • 场居集

    二卷。《田居稿》一卷。《河上稿》一卷。明李化龙(1554-1611)撰。李化龙,字子田,河南长垣人。万历二年(1574)进士,累官工部右侍郎。卒,谥襄毅。著有《平播全书》,是集凡四卷。李化龙平生以善经

  • 海盐县图经

    十六卷。明樊维城修,胡震亨、姚士粦纂。樊维城字紫盖,万历十七年进士,曾任海盐知县。胡震亨字孝辕,邑人、万历举人,官固城教谕,兵部员外郎等。姚士粦字叔祥,邑人。《海盐县图经》天启二年(1622)修,四年

  • 资治通鉴目录

    三十卷。北宋司马光(详见《资治通鉴》)撰。《通鉴》一书,包括宏富,卷帙浩繁,光恐读者难于寻检,故于编纂之时,提纲挈要,并成此书,于元丰七年(1084)与《通鉴》同时奏进,即进书表所谓略举事目以备检阅者

  • 图注王叔和脉诀

    见《图注脉诀》。

  • 小戴礼记注

    无卷数。东汉卢植(159-192)撰,清王谟辑佚。卢植字子干,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官至九江太守。少与郑玄俱从马融受学,著有《尚书章句》、《三礼解诂》等书。事迹具《后汉书》本传。是书隋志著录作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