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救文格论

救文格论

一卷、杂录一卷。清初顾炎武(详见《日知录》)撰。是书摘选《日知录》,载自吴方震《说铃》中。潘来作《日知录》序,题其成于康熙乙亥(1695),徐倬作《说铃》序,乃称之成于康熙乙酉(1705),《日知录》成书十年后方有《说铃》。毛先舒撰著《噀书》,曾参考《救文格论》、《日知录》。可见,当时却有此书流传于世,后来才编入《日知录》中。并非时人割删,另立书名,内容多为论史之文。现有道光五年(1825)聚秀堂《说铃》本,1879年上海淞隐阁《国朝名人著述丛编》排印本,1885年《亭林遗书补遗》本,清宣统至民国年间上海国学扶轮社辑《古今说部丛书》排印本。

一卷。清顾炎武(1613-1682)著。顾炎武原名继绅,更名绛,字忠靖。弘光时改名炎武,字宁人,曾自署蒋山佣、圭年等,世称“亭林先生”。昆山(今属江苏)人。曾参与“复社”及反清活动。工诗文,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地理、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皆有研究。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此书顾炎武在广泛涉猎历代典籍基础上,为澄清和解决一些有关的历史事实和问题而作。共收录文章十余篇,包括《论史家之误》、《古人不以甲子名岁》、《史重书日例》、《史家追纪月日之法》、《史家月日不必顺序》、《以干支为年号》、《年号地名必全书》、《古人必以日月系年》、《论史家书郡县同名之例》、《史书之一年两号》、《日分十二时之始》等。顾炎武对学习和研究历史所必须掌握的一些基本要素(如时间、年号、纪年法、表志、地理、职方等)进行了详细而又精练的论述,并对有关的一些历史问题(如史家变乱年号之始,历史上为何有一人两地祀之现象)进行了认真而细致的考察和研究,其结论有其独到之处。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学习和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现有清佚名辑《国朝名人著述丛书》(收录该书》之一,光绪五年(1879)上海淞隐阁铅印本行世。

猜你喜欢

  • 逢辰记

    一卷。作者不详。记载宋大臣吕颐浩事。《四库提要》考其当为颐浩后人所作。有《永乐大典》本、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孔继涵家抄本(现藏北京图书馆)。

  • 定正洪范

    二卷。元胡一中撰。其生卒年不详。一中字允文。诸暨(今属浙江省)人。元代学者。曾官绍兴路参军。《定正洪范》一书,据宋王柏、文及翁及元吴澄三家之说并参以己意,改定《洪范》之本。其书首为图说,次为经文考订,

  • 汉州志

    四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刘长庚修,侯肇元等纂。刘长庚,曾任汉州知州。侯肇元,汉州人。按汉州志,创自明嘉靖中,纂辑者为州人张一廉,然至万历年间才厘定付梓。清乾隆年间知州张珽曾重修,兹编则为续乾隆张志而作。

  • 花间集

    十卷。五代后蜀赵崇祚编。赵崇祚字宏基,生卒年不详,事孟昶为卫尉少卿,而不详其里贯。《十国春秋》已无传。蜀有赵崇韬,为中书令廷隐之子,赵崇祚疑即其兄弟行。词体变自唐,而盛行于五代。自宋以后,体制益繁,选

  • 宁海将军固山贝子保越平闽实录

    一卷。作者不详。宁海将军固山贝子,即富喇塔。康熙十三年(1674),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响应吴三桂叛乱,康熙帝命富喇塔等率兵讨之。本书所记即富喇塔在温州与耿军作战及暂回处州之事,起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

  • 武备新书

    十四卷。旧题明戚继光撰。实则为明季人谢三宾订正戚氏《纪效新书》,而改今名。《四库提要》已有考证。此书内容与《纪效新书》大同小异,书前仍冠戚氏《新书》之《序》。其《手足篇》中、《火器诸图》下,题曰“崇祯

  • 熊学士诗文集

    三卷。清熊伯龙(1619-1670)撰。熊伯龙,字次侯,号钟陵。汉阳(今属湖北)人。顺治五年(1648)中一甲第二名进士,授国史院编修,历官浙江乡试正考官、提督顺天学政、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等。熊伯龙自

  • 韬光庵纪游集

    清释山止(生卒年不详)撰。山止,僧人,康熙时为西湖韬光庵住持。初,唐代沙门韬光与白居易相与唱和,后人因以韬光而名其庵。韬光庵座落于山中胜地,历代游人多为题咏。山止搜集从唐到清朝古今体诗500多首。其中

  • 援守井研纪略

    一卷。清董贻清(?-1872年)撰。董贻清,江苏阳湖(今江苏武进)人,字叔纯,以军功历任知府,后署理资州直隶州(今四川资中)。著有《偶存集》、《四川绵州志》。咸丰九年(1859年)九月,李永和、蓝朝柱

  • 永康县志

    十六卷,首一卷。清李汝为、郭文翘修,潘树棠纂。李汝为,光绪年间任永康县知县。此志为光绪十八年(1892)刻本。全书十六卷首一卷,分为:卷一地理、卷二建置、卷三田赋、卷四礼典、卷五职官、卷六选举、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