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春秋属辞

春秋属辞

十五卷。元赵汸(详见《周易文诠》)撰。至正十七年,赵汸完成《春秋集传》初稿,因《礼记》“比事属辞,《春秋》之教也”之语,悟《春秋》之义在于比事属辞,又重新推究孔子笔削之旨,著为此书。赵汸《东山集》有《与朱枫林书》,其云:“谓《春秋》随事笔削,决无凡例”。引丹阳洪氏曰:“《春秋》本无例,学者因行事之迹以为例,犹天本无度,历家即周天之数以为度”。认为“此论甚当”。又引其师黄泽之语曰:“鲁史有例,圣经无例。非无例也,以义为例,隐而不彰”。认为“则又精矣”。又云“今汸所撰述,则是比事属辞法,其间异同详略,触事贯通,自成义例,与先儒所纂所释者殊不同。”宋濂《序》称:《左氏》之学既盛行,杜预氏为之注,其于史例推之颇详。杜氏之后唯陈傅良氏,固《公》《穀》所举之书法以考证《左传》,笔削大义最为有征,斯固读《春秋》者之所当宗”。又云:赵汸“益竭精毕虑,几废寝食,如是者二十年,一旦豁然有悟入,且谓《春秋》之法在乎属辞比事而已。于是离析部居,分别义例,立为八体以布列之。集杜陈二氏之所长,而弃其短。有未及者,辨而补之,何者为史策之文,何者是圣人笔削,悉有所附丽”。所谓“八体”,即笔削之八条原则,一是存策书之大体(订一百二十一目),二是假笔削以行权(计七十四目),三是变文以示义(计十八目),四是辨名实之际(计六目),五是谨内外之辨(计十四目),六是特笔以正名(计十八目),七是因日月以明类(计十六目),八是辞从主人(计十八目),总计二百八十五目。八篇之下各有序,以释每篇之义。其前六篇篇名即是其义例,后两篇义例在见于篇中。此书重点为《存策书之大体》。其篇序云:“策书者,国之正史也。……古者非大事不登于策,小事简牍而已。……今以《春秋》所书准西周未乱之时,其书于策者不过公即位、逆夫人、朝聘会同、崩薨卒葬、祸福告命、雩社烝尝、搜狩城筑、非礼不时,与夫灾异庆祥之感,而一国纪纲本末略具,善恶亦存其中,盖策书大体不越乎此而已。东迁以来,王室益微,诸侯背叛,伯业又哀,外夷纵横,大夫专政,陪臣擅命。于是伐国灭国,围入迁取之祸交作,弑君、大夫奔放、纳入之变相寻,而策书常法始不足尽其善恶之情矣。故孔子断之隐公,有笔有削,以寓其拨乱之志。其所谓策书之大体,而一国之本未具焉者,皆有笔而无削,使不失鲁国正史之常,所谓存策书之大体者也。……然自左氏不知有笔削之旨,为《公羊》学者遂以《春秋》为夫子博采众国之书通修一代之史者,于是褒贬之说盛行。又有以为有贬无褒者,又有以一经所书皆为非常而常事不书者,有谓黜周王鲁者,有谓用夏变周者,其失在不知有存策书大体之义而已。”此书行世后,颇为后儒所推重。现存元至正二十四年刻、明弘治重修本、明初刻本、明正德汪克锡刻本,清《通志堂经解》本。

猜你喜欢

  • 宣验记

    十三卷。南朝宋刘义庆(详见《世说新语》)撰。是南朝中专为宣明因果应验的佛家观念的志怪小说。其内容一类是鼓吹信佛的好处,如敬奉佛法可以脱难灭灾,保命免死,富贵长生等。一类是宣扬经舍、佛像、佛经、佛地有灵

  • 平浙纪略

    十六卷。清秦湘业、陈钟英奉浙江巡抚杨昌浚命编撰。秦湘业生卒年不详,字应华,号澹如,江苏无锡人,道光二十六年(1846)副贡,浙江候补道员。陈钟英生卒年不详,湖南衡山人,浙江候补知县。该书记述自咸丰八年

  • 文子校勘记

    一卷。清钱熙祚(详见《吴郡志校勘记》)撰。钱熙祚刊刻《文子》,又撰《校勘记》附其后。清人研究《文子》者,有许多人以为《文子》袭用《淮南子》,但也有学者提出疑问,认为是《淮南子》袭用《文子》。钱熙祚赞同

  • 兰绮堂诗钞

    八卷。清王鼎(1720-?)撰。王鼎字条山,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祖籍太原。年青时,致力于科举考试,以八股文与人比试,后来科场无名,致力作诗,与人互相吟赏。其性情敦厚,少而沉静简默,承其家学,能诗,又

  • 梦篆楼访碑录

    二卷。清叶德炯撰。叶德炯,字容皆,江苏吴县人,后流寓到湖南湘潭,遂寄籍于湘。诸生。叶氏通晓篆籀之学,工诗古文。本书系对孙星衍《寰宇访碑录》和赵之谦《补录》中讹舛缺漏之处,取家藏金石诸刻加以补正,再加上

  • 黑龙江志稿

    六十二卷,首一卷,附大事记四卷。清万福麟修,张伯英等纂。盛京、吉林,于乾隆、道光两朝,先后修志,唯独黑龙江数百年来无通志书。光绪年间,北京会典馆驰檄各省督修舆图,黑龙江总纂为武进屠寄,后因俄国军队侵入

  • 纬略类编

    三十五卷。不著撰人名氏。此书皆取杨慎丹铅诸录,稍加颠倒,窜乱其原来次序,抄合而成的。是伪书中最为拙劣者。大概是奸黠的书贾为了渔利而伪造的,收藏家未及辨识罢了。

  • 损斋备忘录

    二卷。明梅纯(生卒年不详)撰。梅纯,字一之,夏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人,明成化十七年(1481)进士,洪武中驸马都尉梅殷之玄孙。初为定远县知县,因忤上官,弃归。遂袭武阶,为中都副留守。此书分上下二卷,上

  • 农说

    一卷。明马一龙(1490-1562)撰。马一龙,字负图,一字应图,号孟河,溧阳(今江苏溧阳)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中进士,官至国子监司业。马一龙辞官后,亲自从事农业生产,痛感农夫不会讲哲理,而那

  • 四书释地辨证

    二卷。清宋翔凤(详见《论语郑注》)撰。是书对阎若璩《释地》之说多所匡正。如“首阳”一条,“天覆地载”一条,“置邮”一条,“君陈”一条,所作辨证均极确当。该书有浮溪精舍本。